-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至善的境界,禅的精神 (1)置生死于度外:僧肇法师,遭秦主难,临就刑说偈曰: 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 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 《五灯》:355 ) (2)菩萨精神:(有僧问)曰:“大善知识为什么入地狱?”师曰:“我若不入,阿谁教化汝?” (《五灯》:205) (3)身体力行: 百丈 :“吾无德,争合劳于人?”(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矣。(《五灯》:136) 结 语 总之,我们通过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引言”中所提出禅宗思想与实践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并均给出了肯定性的回答。希望能够为众生理解禅宗提供一种新视角,为弘扬禅法作出一点贡献。 援引科学,实证禅道 再见 周昌乐,《禅悟的实证》,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联系电话:0592-2580001; 电子邮箱:dozero@xmu.edu.cn 此界微曹,愿学和禅之美 。 《祖堂集》海东版序 哥德尔定理与是非之论 师(赵州)问:“如何是道?”南泉云:“平常心是道。”师云:“还可趋向否?”南泉云:“拟则乖。”师云:“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也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是非?” 超越逻辑的禅悟 问:“父母未生时,鼻孔在什么处?”(普愿)师云:“父母已生了,鼻孔在什么处?” 当药山坐禅时,有一僧问道:“兀兀地思量甚么?” 师曰:“思量个不思量。” 曰:“不思量底如何思?” 师曰: “非思量”。 超越逻辑的禅悟 僧问:“两镜对看,为什么中间无像?”(守钦圆照)师曰:“自己亦须隐。”曰:“镜破台亡时如何?”师竖起拳。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哥德尔定理的禅宗版本 (安国和尚)师拈问僧:“一语之中须具得失两意,作摩生道?”僧提起拳头云:“不可唤作拳头。”师不肯,自拈起拳头曰:“只为唤作拳头。” 僧问:“如何是玄旨?”(智常)师云:“无人能会。”僧云:“向者如何?”师云:“有向即乖。”僧云:“不向者如何?”师云:“谁求玄旨?”又云:“去?无汝用心处。” 《楞枷经》上就有:“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 (天台山云居智)师曰:“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求见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 塔斯基与禅道不可描述性 僧问:“指即不问,如何是月?”(文益禅师)师曰:“阿那个是汝不问底指?”又僧问:“月即不问,如何是指?”师曰:“月。”曰:“学人问指,和尚为什么对月?”师曰:“为汝问指。” 描述不可描述性 有一行者随法师如佛殿。行者向佛而唾,法师曰:“行者少去就,何以唾佛?”行者曰:“将无佛处来与某甲唾。”无对。 问:“明镜当台,还鉴物也无?”(黄龙)师云:“不鉴物。”僧云:“忽然胡汉来时作么生?”师云:“胡汉俱现。”僧云:“大好不鉴物。”师便打之。 斯科伦定理与触事即真 从哥德尔,到塔斯基,再到斯科伦,我们可以看出,真性无法使用常规的逻辑与语言来描述,真性只有通过悖论来显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禅宗所采用的参究方法,无疑是合理的。 禅宗揭示真性的方法是合理的 四、禅定状态的可能性研究 在禅宗中,所谓禅定状态,就是一种不可思议(非人们的思虑和语言所能认知)的无生无灭、乃至无任何差异的绝对境界,只能直觉体悟而不可概念分别。那么这种状态,通过修行真的能够达成吗? 何谓禅定:止观双修 “定”为梵文Samādhi的意译,音译作“三摩地”或“三昧”等,即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 慧能说:“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触境,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 由此可见,禅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即禅悟与禅观,两者一动一静,合为禅定。 何谓禅观,以心观心 对于禅观,就是静虑活动,强调的是坐禅看心、了见佛性的过程,以求达到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应该说,这是达到禅定的途径。白居易的《八渐偈》之“观”:“以心中眼,观心外相。从何而有?从何而丧?观之又观,则辩真妄。” 禅观的范例 二祖慧可(神光)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