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其研制概述.DOC

晋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其研制概述.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晋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其研制概述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其研制概述 李艺 朱彩兰 董玉琦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210097东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 13002) 一、引言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两份文件,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自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受到广泛的重视,全国范围内逐渐确立了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信心,信息技术课程逐渐被看成当前阶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了宝贵的发展契机。在高中课程框架中,信息技术课程首次确立了技术领域的科目之一的地位,相应的课程标准已经在《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发布。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特殊性是非常醒目的。第一,参加课程改革的其他学科,大部分已历经长期发展,形成了丰富的积淀,与教育改革相呼应,自然构成坚实的改革出发点。而信息技术课程正在经历着由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渡期,经验积累不够丰厚,课程的目标与内容都不够清晰,也缺少关于对象特性的深入研究。第二,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制作独立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只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简略描述.没有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内容等进行清晰的界定。由于这个原因.它实际上难以用作设计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参照基准。第三,同样由于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相应的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极有可能成为对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内容等进行界定最早的国家文本,反过来可能成为认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术课程的参照。于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研制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舞台,承担着过多的责任。 为了尽量提高课程设计质量,使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当前实践与发展的需求,研制工作是在广泛听取课程专家、信息技术专家、一线教师的意见,广泛吸纳了全国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从第三次普通高中新课程研制工作会议开始至今,信息技术课程组共召开工作会议16次,参加国际交流2次,专题学术会议2次,实施问卷调查4次,召开大小规模不等的意见征求会7次,大规模宣传并征求意见8次,访问包括8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信息技术专家、信息技术课程专家、教研员、信息技术特级教师近百人,课题组成员足迹遍布黑龙江、吉林、河北、北京、山东、内蒙古、新疆、四川、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广西、海南等省、市(自治区)。 二、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综合我国近阶段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成就,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观点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计算机技术训练的阶段,成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围绕这个问题,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向同行专家学习、向一线教师请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理论建构,试图寻找并明确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研究过程中,课程组相继做出几种尝试,譬如提出了以信息素养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观点;提出了由于计算机技术从精英技术向大众技术方向的延伸,由于大众信息技术对整个社会实践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大众信息技术和专业信息技术两个本体映射下的、肩负着双重使命的教育.即一种大众信息文化的教育和技术(能力)教育相融合的信息素养教育,即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也指出信息技术教育正在沿着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路线发展着.并有可能继续走向“信息教育”的设想。 上述研究递次表达这样的含义:第一,信息技术教育担负着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基本任务;第二,信息素养培养与本次基础教育课改的素养培养精神相一致.从而增加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基础教育阶段其他课程的可比性,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教育内涵;第三,信息技术教育同时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化的产物.带有一定的技术教育的痕迹,就是说,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征清晰,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强,使得这门课程又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色。 三、课程目标及其形成 归纳我国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和相关研究,可以形成这样一种观点: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素养构成的重要部分,它是个人终身学习的保证,是个人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构成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的保证。计算机教育时代所注重的技能训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这时,以信息素养培养为目标,改变课程名称,充实课程内涵,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必然。 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把培养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目标。已经有人对信息素养给出了各种极具价值的认识,但这些认识用作课程标准的目标描述,有些不太适宜。课程标准研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