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教学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反思

优质课比赛反思 威海一中刘国瑞 3月8日举行的学校说课比赛中,《动能定理》一节获得第一名。3月20日举行的市直优质课比赛中,《万有引力定律》一节获得一等奖第二名。4月12日举行的威海市优质课比赛中,《机械能守恒定律》获得威海市一等奖第一名。一个月的时间里,忙的焦头烂额,几乎每个晚上都是12点以后休息,但是付出也有了收获,成绩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对优质课比赛的理解。很多人说优质课比赛是作秀比赛,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准备,对实际教学没有太多参考价值。我认为优质课比赛除了展现课堂设计,展现老师授课水平等外,更多地是展现一种教学理念,比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多样化、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等等。正如模特大赛中模特所展示的衣服,生活中人们可能也不这样穿衣服,但是模特大赛体现的一种穿衣服的潮流和理念。 首先是对个人的提高方面,在这次优质课比赛的历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百度文库和中国知网中下载了近600篇文章,从山大图书馆借阅了许多资料,认真阅读,详细做笔记,筛选自己需要的材料和内容。拜访许多名师,他们在课堂设计,课堂中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调动陌生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进行目标评价、如何评价学生,甚至如何在优质课比赛中开场白等许多方面提出了很多的见解。许多理念和知识是从未接触过的,真的让自己提高了很多。另外在教材的处理方面,也收获了很多。 一、《万有引力定律》反思 1.如何使用导学案,哪些该预习,哪些不该预习,已经预习的了结论,再来重新研究是否是探究? 在试讲的时候,整个导学案放在课堂上,可是虽然问题设置的台阶已经很小了,但课堂上学生仍然难以完成,所以只好放在课前预习了,也符合平时的习惯,因为平时导学案更多的时候也是作为前一天晚上的作业。在以后的公开课中,我认为把相对简单的问题放在课前预习,课堂上学生直接公布答案就可以,较难的部分放在课堂上合作探究。可是这样又会使课堂不连贯。 2.关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的处理 这部分实在是让人头疼,我查阅了百度文库和中国知网的很多资料,包括大学的理论物理和普通物理,都没有很好的解释。 解释一:课本上的解释:因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以表达式应该相类似。确实,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一定相等,但仅仅是数值相等,计算式并不一定相同。 解释二:根据运动的相对性,以行星为参考系,太阳围绕地球转,可是在同一个问题中出现两个参考系是不可以的吧。而且这样推导会出现比较荒唐的结果。 解释三:行星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实际上只是个近似的处理,由于太阳也受到行星的引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太阳也应存在加速度,所以太阳不可能处于行星环绕的中心静止不动。更为精确的理解应该是行星和太阳共同围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点O(实际上应是二者的质心)各自做圆周运动,即看成双星问题。把太阳分成A、B两部分,二者的加速度相等,FA=MAa,FB=MBa, FA/MA= FB/MB,所以太阳对行星各部分的引力与质量成正比,而行星对太阳的引力等于行星对各部分引力之和,所以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必定正比于太阳的质量。这个解释比较合理,可是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还不知道双星问题。 解释四:太阳与地球之间引力为F,假设在太阳位置处重合一个完全一样的太阳,则太阳的质量变为2M,假设的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必然也为F,假设后的两个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变为2F。再假设进一步重合又一个太阳,则质量为3M,引力变为3F。很显然,这正是正比的本来面目,引力F与太阳质量M成正比。在霍金的《时间简史》里也这样解释的,这样的解释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我认为也更合理些。 3.应体现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其中在研究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时最好采用自主探究,在月地检验时最好采用合作探究。这节课两个位置均采用了合作探究,导致月地检验时间较短,处理很仓促,而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一,使这节课难点突破不够,虎头蛇尾。 4.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这节课没有实验器材可以用,内容很抽象,所以多媒体的应用显的尤为关键,这节课中月地检验采用了一个FLASH动画,特别是结合苹果落地的故事,为这节课添色不少,但苹果落地动画应体现出速度的变化,这是瑕疵。而引入环节的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动画制作很好,但利用的不够。 5.物理学史的学习,这节课应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领略科学家对自然奥秘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知道任何规律的得出都需要很多人付出艰辛的努力才可以获得。从而激发求知欲,树立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从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胡克、哈雷到牛顿都对行星到为什么既不远离太阳,也不飞向太阳,而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牛顿从1666年提出自己的观点,经过20多年的研究,在1687年发表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然后又过了100多年,在1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