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 模块一 第1单元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

2018版 模块一 第1单元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8版 模块一 第1单元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对应学生用书第8页)考点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代(1)西汉初年:三公九卿制。西汉王朝基本上沿袭秦制三公九卿制度。(2)汉武帝时:内朝和外朝。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权力开始重用宫廷内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逐渐形成内朝。设在宫廷外的官府机构变成了外朝。(3)东汉时:光武帝正式设置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三公虽然继续存在但也逐渐成为虚衔。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职责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历史意义 既可集思广益又便于皇帝的控制;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3.宋元二府制宋元形成中书省与枢密院并重的二府制度。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轻巧识记]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西汉(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2)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2.唐朝唐太宗时将全国划分为10个区称为道。唐玄宗时道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3.元朝——推行行省制度(1)辖制:大都(今北京)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西藏地区由中央的宣政院管辖其他区域均设置行中书省进行管理。(2)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所沿用而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概念辨析] 元朝的行省制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三、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1.背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世官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高下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2.含义:采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3.演变(1)隋文帝下令用报名考试选官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2)唐太宗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制。(3)宋、元、明、清各朝进一步完善。4.作用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思维导图]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教材补遗]__1.外戚干政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中国尤以汉朝为烈。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干政。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中国历代朝政不乏外戚参与朝政的情况2.宋代独具特色的文官政治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3.古代中国的监察和谏议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4.元代行政区划:采取“犬牙交错”原则《元史》记载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地方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这种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形 汉唐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 (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中书监始参大政”→(另设机构)转移相权;“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隋唐2)史料二:“(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再送交尚书省施行”→三省制讲求程序;“……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集体负责;“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三省的决议最后交由皇帝批准档案制度规范。[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提示: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