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北宋書局1066年金匱玉函經(玉函)清刻金匱玉函經(玉函)?大塚敬節(日本)1955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金匱玉函經(玉函)第1稿至第6稿(佚)??成本(成無已注)湘古本第7稿晉王叔和?涪古本宋代國家校《傷寒論》(通行本)第8稿至第11稿(佚)(蠹簡)正醫書局《金匱要略》(通行本)張紹組坊本(坊間雜集)葉橘泉1947(民國36年)《古本康平傷寒論》第12稿(仲景第46代孫)光緒二十年(1894)第13稿(佚)左盛德(桂林)羅哲初羅繼壽1934-5張伯英黃竹齋1980米伯讓1939白雲閣本(1939)《傷寒雜病論》1980年重印200部補刻3頁書版白雲閣本(1980)《傷寒雜病論》(勘誤表)1949黃竹齋《傷寒雜病論會通》1956中華人民共和國政西人民出版社《傷寒雜病論》(不完全簡化,豎排)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張貴江《傷寒雜病論校勘》《傷寒雜病論》(簡體橫排)《傷寒雜病論》譜系圖1986臺灣中醫整合小組《傷寒雜病論》(繁體豎排)2006年民間中醫網《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電子版前言這是一本民間版的《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民間版”,即民間自發校對的版本。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醫更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幾千年來一直維護著中華民族的健康。繼承和發揚中醫,本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使命。可是由於種種原因,中醫的許多典籍目前在流傳上仍有許多問題:或已出版而校對欠佳,或印量稀少而極難購得,甚或已經絕版。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歷史,已經進入資訊時代。為了充分利用現代電子科技傳播祖國傳統醫學、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我們民間中醫網的網友們自發地組織起來,啟動了“中醫經典古籍電子叢書”的編制工作。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自東漢末年問世以來,流傳至今近兩千年,已成中華民族不朽之傳世經典。然現在通行的宋本《傷寒論》、《金匱要略》因為種種歷史因素,部分條文仍有許多尚待澄清的問題。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由仲景第46代孫張紹組所藏,並於光緒二十年傳與桂林左盛德(其流傳及出版年代,可參見本書所附“傷寒雜病論譜系圖”)。書中桂林左盛德序雲:“余聞吾師張紹祖先生之言曰:‘吾家傷寒一書,相傳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傳抄殆遍城邑,茲所存者為第十二稿,餘者或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傳為第七次稿,與吾所藏者較,其間闕如固多,編次亦不相類,或為叔和所篡亂,或疑為宋人所增刪,聚訟紛如,各執其說;然考晉時尚無刊本,猶是傳抄,唐末宋初始易傳抄為刊刻,遂稱易簡,以此言之,則坊間所刊者,不但非漢時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亦有多位著名中醫認為此桂林古本優於別版本。蔡德元先生就說“非單因自序是聖師裔孫所珍藏,且卷符十六者,主要是內容全面,章節合理,句無語病,載方無佚”等等,且對通行版的種種疑問,讀罷古本,皆瓦解冰釋矣”。民間中醫網亦有多位先生及網友,對此桂林古本大加推崇。有鑒于此,我們選擇對桂林古本的《傷寒雜病論》加以校對、排版,製作成電子書籍,以饗讀者。目前流行於世的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主要有白雲閣本(1939民間中醫經典古籍電子叢書志願編撰組 ·1·?“年出版,1980重印並補刻3頁勘誤表)、廣西人民出版社本(1960年不完全簡化的豎排版、1980年簡體橫排版)、臺灣中醫整合小組本(以廣西1980版為底本的繁體豎排版)。本電子版以已在網路上傳播的各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的文字版為基礎(包括民間中醫網提供的、經志一先生校對的一版,以及漢唐中醫提供的一版),以廣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為底本,參以臺灣整合中醫小組本、白雲閣本(重刻版)、黃竹齋會通本等,經民間中醫網友交叉校對數次,再加精心排版而成。校對過程中儘量保持原版原貌,除極少數明顯的排版印刷錯誤徑改外,諸本不一致處均保持正文與廣西本一致,而另加註腳說明他本與之不一致之處。書中個別藍字是在不影響文意的前提下根據上下文校補的。志願參與本書校對工作的網友有cychow、fwm311、hillman、hsz819001、lizlopez、luckyse7en、oooking、vwxr、wesleybb、yinxing3m、yy7200、澄空助理、冬梅、古月、漢服、壞壞小少、念佛、蓮華、如原、溪黃草555等,由如原、古月完成與白雲閣本的校對,由漢服統稿並排版。在整理過程中xiaoyaojs先生提供了廣西1960年版本,如原先生提供了白雲閣本和許多寶貴意見,並獨力完成了繁體版的校對工作,亦在此表示感謝。書後附錄中有校對後、統稿前的實錄圖片一張,留作校對紀念。原書中“防己”與“防已”混用,今統一為“防己”;“抵當”與“抵擋”混用,今統一為“抵當”;“括蔞”與“栝蔞”混用,今統一為“栝蔞”;葶藶”與“葶曆”混用,今統一為“葶藶”;匙”與“匕”混用,今統一為“匙”;“譫”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