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东地质时期植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变
广东省地质时期植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变 金建华,廖文波,彭少麟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广东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本区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的发展。早、中泥盆世,本区首先在一些海滨地带发育了裸蕨纲植物;晚泥盆世,广东植物区系大致反映了全球一致的拟鳞木植物群的性质;早石炭世具有前华夏植物群的色彩;二叠纪时已发展为典型的华夏植物区系的性质,是晚古生代华夏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生代,广东植物区系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裸子植物大量繁盛,但总体上是在本区晚古生代华夏植物区系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植物区系的发展为广东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第三纪开始,广东植物区系成分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被子植物大量发展,取代了裸子植物占据统治地位。到了晚第三纪广东植物区系逐渐接近于现代。 植物区系,地质时期,广东省Q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4-0831-07 广东省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南褶皱系,其地质发展史一直可以追溯到814亿年前的元古代。根据地层发育特征,本区地质发展史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1]:元古代志留纪地槽发展阶段,泥盆纪中三叠世相对稳定的准地台发展阶段,以及中生代、新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在元古代志留纪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植物界主要是藻类植物演化阶段。志留纪末期,席卷华南的加里东运动导致本区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层褶皱回返上升成山系,陆地面积随之大量增加,这为陆生植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化创造了条件。早泥盆世开始,广东西部遭受来自广西的海侵,在滨海地带开始生长裸蕨类和石松类植物,从此,广东陆生植物区系形成,然后大致经历了晚古生代华夏植物区系发展阶段、中生代裸子植物发展阶段和新生代被子植物发展阶段这三个主要阶段,各个阶段植物区系的组成成分及特征分述如下: 广东省泥盆纪植物化石主要发现于广州、花都、南海、新会、连州、云浮、乳源、韶关、廉江、化州、蕉岭、仁化、紫金、曲江和兴宁等地[2-7],计有16属39种。其中,早、中泥盆世植物化石发现较少,主要为一些比较原始的草本裸蕨纲植物,如裸蕨属Psilophyton 等。晚泥盆世开始,本区植物区系的种类已非常丰富,包括石松纲、楔叶纲、真蕨纲和种子蕨纲,其中以石松纲植物占绝对优势,而楔叶纲、真蕨纲和种子蕨纲所占比例较少。石松纲植物除了草本同孢的原始鳞木属Protolepidodendron外,其它如圆印木属Cyclostigma,薄皮木属Leptophloeum,拟鳞木属Lepidodendropsis,亚鳞木属Sublepidodendron和鳞木属Lepidodendron 等均为异孢木本植物,尤其是鳞木属Lepidodendron植物为高大的乔木,这些石松类植物是当时森林的主要组成类群。 从广东省晚泥盆世植物化石组成特征看,Leptophloeum rhombicum,Cyclostigma kiltorkense等是世界性晚泥盆世的标准分子,而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Lepidodendropsis hirmer一般被认为是世界性早石炭世植物群的标志分子,亦为当时全球一致的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 Flora)的特征分子,但在中国,包括广东省晚泥盆世晚期地层中广泛出现。另外,本区出现的楔叶纲植物Sphenophyllum pseudotenerrimum,Sph. guangzhouensis 虽为地方性种,但其显示的宽倒卵形及每轮叶为46枚的叶形特征,与欧美地区常见于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的楔叶植物非常相似。上述特征说明,石松类和楔叶类植物在中国的繁衍时代较欧美地区要早,反映了广东晚泥盆世植物区系总体性质属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 flora)的性质,并已初见前华夏植物群的雏形,具有由泥盆纪向石炭纪过渡的色彩。另外,前裸子植物古羊齿属Archaeopteris的出现,标志着本区晚泥盆世植物群已进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广东省石炭纪植物化石主要发现于广州、南海、花都、韶关、曲江等地的早石炭世地层中[1-4,6-8],计有20属39种,主要植物类群与泥盆纪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真蕨纲和种子蕨纲为主,石松纲退居次要地位,但属种仍很多,另外还有少量楔叶纲植物,裸子植物科达纲开始繁衍,而裸蕨类已经灭绝。根据植物化石的组成特征,可以划分为以下3个植物组合[4]: (1)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Rhodeopteridium cf. hsianghsiangense组合 本植物组合仍以石松纲原始鳞木目分子为主,与晚泥盆世晚期植物群比较接近,不同的是该组合中出现了Rhodeopteridium cf. hsiang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