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静电实验中的绝缘问题-上海市第八中学.docVIP

5.静电实验中的绝缘问题-上海市第八中学.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静电实验中的绝缘问题-上海市第八中学.doc

第八章 电场参考资料 1.静电学发展简史 (1)我国古代和古希腊对静电现象的研究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书籍中有许多电磁现象的记载。例如西汉末年(公元前20年左右)的《春秋纬·考异邮》中就有“碡(玳)瑁吸楮”(引自《太平御览》卷807)的话。意思是说经过摩擦的玳瑁(一种跟龟相似的海生爬行动物的甲壳)能够吸引微小的物体(楮音若)。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中进一步记载了这种现象:“顿牟(即玳瑁)撮芥,磁石引针”。西晋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写有“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记载了梳子与头发摩擦而起电,外衣与不同质料的内衣摩擦起电的现象。 古希腊是西方电磁学的发源地。在古希腊的文献中记载了一些电磁现象。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曾提到“关于琥珀和磁石的吸引是观察到的奇事”。表明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人就发现了琥珀吸引小物体的现象。琥珀是松柏类植物的树脂流入地下后而成的化石,多为具有黄色光泽的透明固体,古希腊人习惯把琥珀当作高贵的装饰品,经常戴在身上,这样就容易发现它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关于电的知识,都是由经验得出的,比较零散,而且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很少进展。 (2)吉尔伯特最早系统地研究电磁现象 吉尔伯特(1544-1603)是一位医生,曾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御医。他在从事医学工作之余,潜心研究磁现象和摩擦起电现象。他是第一批通过实验对电现象和磁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有许多重要发现。他首先确定琥珀的吸引和磁石的吸引是两种不同的现象。磁石本身就具有吸引物体的能力,而琥珀则要经过摩擦;磁石只能吸引有磁性的物体,而摩擦过的琥珀则能吸引任何小物体。吉尔伯特利用各种物质做了许多摩擦起电的实验。他发现除琥珀外,金刚石、蓝宝石、水晶、玻璃、硫磺、硬树脂、云母、岩盐等,经摩擦后也能吸引小物体。吉尔伯特把经过摩擦后能吸引小物体的物体叫做“electric”,意思是“琥珀体”,这就是西文中“电”的词根的来源。为了确定一种物质是不是带电体,他发明了第一个可供实验用的验电器——用一根极细的金属棒,中心平衡在一个尖端上,可以自由转动。由于棒很轻,当摩擦后带电的物体靠近棒时,棒被吸引而转动。 (3)奥托·格里克发明摩擦起电机 奥托.格里克(1602-1686)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工程师,担任过35年德国马德堡市市长。1654年他利用自己发明的抽气机做过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1660年又发明了第一台可产生大量电荷的摩擦起电机,为进一步研究电创造了条件。格里克的摩擦起电机是把一个足球那样大小的硫磺球沿直径穿孔,插入铁轴,水平安装在座架上,使球能绕铁轴转动。转动时,把干手掌放在球上,手与球发生摩擦,从而产生电。格里克用这个摩擦起电机做了许多有趣的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到物体放电时的电火花。后来牛顿对摩擦起电机作了改进,用玻璃球代替硫磺球,制成摩擦起电机。以后又有人不断改进摩擦起电机,利用它做各种实验,可产生新奇的电现象,特别是产生强大的火花,而且可从人身上产生火花,引起世人惊奇。这些新奇的实验发现,使得18世纪40年代的德国整个社会都对电现象感兴趣,许多人出于好奇心,购买摩擦起电机做实验,作为娱乐,也大大地普及了电学知识。 (4)格雷发现电的传导 斯蒂芬.格雷(1666-1736)生于英国一个手工艺家庭,精于工艺。晚年对电学实验很感兴趣,连续进行了三年研究,最重要的贡献是发现了电的传导现象,确定了有的物体是导电体,有的物体是非导电体。格雷为了研究电究竟能传多远,用木棍、麻线、钓鱼竿等做过多次实验,最长的达650英尺(约198m)。实验中为了把用来传电的麻绳悬吊起来,他曾用丝线和铜丝悬挂麻绳,结果发现用铜丝时,电就不能沿麻绳传导了。他猜想,可能是电通过铜丝和铁钉跑掉了。进一步实验后他发现,金属比丝绸更容易传导电,因此,把电容易通过的物体(如金属)叫做导电体,而把电难以通过的物体(如丝线)叫非导电体。格雷还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个小孩用几根粗丝绳水平吊起来,用摩擦过的带电玻璃管接触小孩的胳膊,孩子的手和身体便能吸引羽毛和铜屑。这表明,人体也是导电体。 (5)杜菲发现电有两种 法国科学家杜菲(1698-1739)在巴黎科学院从事化学研究,因受到格雷研究成就的鼓舞,从1732年开始也进行电学研究,结果发现了电有两种。从古代直到吉尔伯特研究电磁现象时,人们只知道电的吸引现象。1629年意大利学者卡比奥(1586-1650)发现,摩擦带电的琥珀吸引小物体到它上面后,又把小物体排斥开去。后来许多学者研究这一现象,并提出各种假说解释它。100多年后,杜菲先研究摩擦起电和电的传导,做了许多实验,得出结论:除金属和软材料外的所有物体都能摩擦起电;导体必须用绝缘体架起来才能带电;物体的带电与颜色没有关系。 杜菲研究电的排斥现象

文档评论(0)

wendang_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