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5:古书阅读常识-1古书注释(辅修)概要.ppt

通论5:古书阅读常识-1古书注释(辅修)概要.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通论5:古书阅读常识-1古书注释(辅修)概要

古书阅读常识 古书阅读常识 一、古书的注释 (一)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 (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 (四)古书注释的内容及注释用语 古人注和今人注 古书的注释: 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 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 (一)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 首先,古注是阅读古文的阶梯和桥梁。 其次,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再次,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 古注常涉及字词意义的演变和古代社会文化知识。要真正读懂古书,就必须依靠古注。 《礼记正义·昏义》: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於庙,而拜迎於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於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听命,谓主人听使者所传壻家之命。○昏者,一本作“昏礼者”,婚礼用昏,故经典多止作昏字。合,如字,徐音閤。好,呼报反。采,七在反,采择也。期,徐音情,又如字。筵音延。使,色吏反。传,直专反。 【疏】“昏礼”至“礼也”。○正义曰:此一节总明昏礼之义,而拜迎於门外,揖让而升,自从始至终也。○“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云:“下达,纳采,用雁也。”必用雁者,《白虎通》云:“雁,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节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问名”者,问其女之所生母之姓名,故《昏礼》云“谓谁氏”,言母之女何姓氏也。此二礼一使而兼行之。○“纳吉”者,谓男家既卜得吉,与女氏也。 ○“纳徵”者,纳聘财也。徵,成也。先纳聘财,而后昏成,《春秋》则谓之“纳币”。其庶人则缁帛五两;卿大夫则玄纁,玄三纁二,加以俪皮;及诸侯加以大璋,天子加以穀圭,皆具於《周礼》经、注也。○“请期”者,谓男家使人请女家以昏时之期,由男家告於女家。何必“请”者,男家不敢自专,执谦敬之辞,故云“请”也。女氏终听男家之命,乃告之。纳吉、纳徵、请期每一事,则使者二人行。惟纳徵无雁,以有币故,其馀皆用雁。○“主人筵几於庙”者,谓行此等之礼。主人,谓女父母设筵几於祢庙。此等皆据《士昏礼》而知之也。○“听命於庙”者,谓女之父母,听受婿之使者之命於庙堂之上两楹之间也。 从时代上说,古注更接近古书的文本,从语感各方面都能体会得更为真切。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 当代大型辞书的许多解释也是从古注而来,有时读古注比查工具书更能解决问题。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辞源》: 1.增加;2.超越;3.侵凌;4.安放;5.担任。 《辞海》增补: 6.算法之一;7.戴上;8.施及。 (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先 秦 两 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宋 代 清 代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如《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 【经】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2.两汉时期的注释 (1)古注在西汉开始兴起的原因: ①内部因素:语言变化产生解释的需要。 ②外部因素:统治者的提倡。 ③文化因素:经今古文之争。 (2)注释对象:以解经为目的,所注之书大部分为经部典籍。 (3)注家注本: 毛亨《毛诗诂训传》; 郑玄《毛诗笺》、《周礼注》、 《仪礼注》、《礼记注》; 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4)注释体式:传注、章句. 3.魏晋南北朝的注释 (1)注释对象:注释范围扩大,除儒家经典外,史、子、集部的古书均有注释;小学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