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教学大纲 长沙理工大学
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教学法”教学大纲
Instruction Method of Physics
课程编号 学时/学分:52/3
一、大纲说明
本大纲根据物理学专业2006版培养计划制订。
(一)教学对象
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物理教学法是一门由物理科学、教育科学、心理学、哲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是物理学专业物理学教育方向的一门必选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中学物理教学法概论,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分析,中学物理实验技术及实验研究和中学物理教学的见习和试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初步掌握中学物理教学的一般规律、方法和中学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中学物理教材及选择教法的能力,并训练他们具备进行中学物理教学的初步能力,为教育实习打好基础。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
2.后续课程:教育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四)教学方式与重点和难点
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见习,实验,试教。
2.重点:中学物理概念,规律,习题,实验四种教学形式的教学要点、特点和程序;分析教材和选择教法备课;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3.难点:实验“四边教学法”的掌握和运用;各类课型的不同备课方法和特点的掌握和运用;物理教师基本功:教态、语言、板书及实验的达标。
(五)考核方式
考查。
二、教学内容
(一)中学物理教学法概论
主要阐述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物理教师的备课和研究。这一部分是指导学生以后进行教材教法分析和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知识。
(二)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分析
主要是综合运用学生所学的物理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选择中学物理教材的若干章节和典型问题,居高临下地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法建议。
(三)中学物理实验技术及实验研究
主要是学生对中学物理实验中必备的基本实验技术进行训练和对一些重要的、难度大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研究。
(四)中学物理教学的见习和试教
通过观看中学物理电教片、备课、编写教案、试讲和分析评课等活动,使学生接触中学物理教学实际,丰富感性知识,并得到中学物理教学的初步锻炼,为教育实习打好基础。
三、实验内容
1.计时装置使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合成。
2.碰撞实验,单摆测g,打点计时器测g。
3.气体定律验证,溶解和凝固。
4.电表改装,静电演示实验。
5.投影片与投影技术,光的干涉、衍射(激光教具),透镜成像。
6.实验设计与考核。
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52学时(理论44学时、实验8学时),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观看中学物理电教片、备课试讲、课堂讨论、课外辅导、课外作业及实验技术和设计考核等。其学时分配见下表。
“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教学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总课时 其 中 课外辅导/
课外实践 备 注 讲课 实验 见习 其他 绪论 2 1 1 1 备课1试讲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任务特点原则 2 2 1 作业1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4 2 2 中学物理教学手段 4 2 2 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和心理品质 2 1 1 概念、规律教学 8 4 2 2 4 备课2试讲 实验教学 16 4 8 2 2 6 备课3试讲 习题教学 2 1 1 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物理教师的备课、进修和科研 6 4 2 备课4试讲 教材教法分析 6 4 2 2 作业2 合 计 52 25 8 8 11 14 6次 注:其他栏包含课堂讨论、练习课等教学方式。
五、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许国梁,束炳如.中学物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主要参考书:
[1] 阎金铎中学物理教材教法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物理方法”教学大纲
Methods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课程编号 学时/学分:68/4
一、大纲说明
本大纲根据物理学专业以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6版培养计划制订。
(一)教学对象
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该课程是物理学专业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它是进一步学习本科阶段量子力学,电动力学,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所必备的数学工具,也是从事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数学工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主要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或普通物理学。
2.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整册单元试卷含答案.docx
- TB_10751-2018_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ocx
- 2024年山东省学前教育职业技能大赛参考试题库(含答案).pdf VIP
- 第三讲:二方连续纹样.03.ppt VIP
- IPC-6012F 2023 EN,刚性印制板性能要求Qual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 for Rigid Printed Boards.pdf
- 西门子S120变频器调试-说明书.pdf VIP
- 西南大学PPT模板.pptx
- 高二通用技术《容易制作的便携式小板凳》素材.pdf
- (高清版)BT 28450-2020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指南.pdf VIP
- 3D打印技术课件.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