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细胞的基本结构 生物
第四章 种群与群落第3节 群落的结构 下面所列的是群落吗? 1.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鲤鱼; 2.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 3.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植物和动物; 4.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植物、动物、 细菌、真菌等各种生物; 5.一个池塘; 群落的物种组成(知识清单) 群落的种间关系 请说出下列属于哪种关系: 生活在同一草原上的牛和羊 同一块农田中的水稻和杂草 请说出下列属于哪种种间关系: 请说出下列属于哪种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 1934年生态学家高斯选用两种形态和习性相似的草履虫进行实验: 请根据下面的食物链分析:猞猁或雪兔会不会一直增多或减少?为什么? 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维持了整个群落的稳定。 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叫做群落。 群落的空间结构先独自阅读教材,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池塘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 群落的结构 概念图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 * 企石中学 钱秀英 各种生物: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个体 种群 群落 1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 。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 。 3 群落中 称为丰富度。 1 物种组成 2 差别 丰富 3 物种数目的多少 竞争 羊与羊争夺草 水稻与水稻争夺阳光 种内斗争 绦虫、血吸虫 虱和蚤 菟丝子(无根草) 噬菌体 寄生 地衣:真菌和藻类生活在一起,藻类负责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而真菌负责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互利共生 地衣(真菌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 ) 实验一:取相等数目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用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容器中单独培养,结果如下: 单独培养结果表明: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实验二:取相等数量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每天统计容器中两种草履虫的数量(个)。下表是统计的部分结果。请据此画出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曲线图。 20 30 40 60 30 大草履虫 280 280 260 150 30 双小核草履虫 16 12 8 4 0 时间 (天) 种群 -标名称 0 4 天数 8 12 16 50 100 150 200 250 300 种群数量(个) 双小核草履虫 大草履虫 定变量 -描要点 -连曲线 请据图描述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变化: 。 起初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随后双小核草履虫继续增加,大草履虫减少。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 请解释上述数量变化的原因: 竞争的结果: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相互抑制。 1 起初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原因是: 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 2 随后双小核草履虫继续增加,大草履虫减少,原因是: 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对食物的争夺越来越激烈…… 植物→雪兔→猞猁 时间 数量 0 时间 数量 0 竞争 共生 时间 数量 0 捕食 1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和 。 2 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 有关,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 的能力。 3 森林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 和 有关。可见动物的分层现象是由 现象决定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阳光 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栖息空间 食物 植物的分层现象 群落的空间结构 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哪一因素有关: A.光照 B. 食物 C. 湿度 D. 温度 动物 鳙鱼, 中上层鲢鱼, 中上层草鱼, 中层 青鱼, 下层 植物 挺水植物 浮水植物 沉水植物 混养技术不仅充分利用了养殖资源,而且丰富了鱼户的产品结构。 1.水平结构的影响因素: ① ② ③ ④ ⑤ 。 2.水平结构的特点:种群呈 分布。 1.①地形②土壤湿度和盐碱度③光照强度④生物自身生长特点⑤人和动物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