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渊源考略以西汉早期石椁画像为中心1.PDFVIP

汉画渊源考略以西汉早期石椁画像为中心1.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画渊源考略以西汉早期石椁画像为中心1

藝術評論第二十七期 頁 1-49 (民國一○三年),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1 ARTS REVIEW, NO. 27, pp.1–49 (2014)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ISSN: 1015-624 DOI: 10.3966/101562402014070027001 漢畫淵源考略: 1 以西漢早期石槨畫像為中心 龔詩文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摘要 西漢早期的石槨畫像常見菱形紋飾、玉璧、樹木、人物、樓閣等畫像。比較當 時大型墓葬的棺槨裝飾得知,菱形紋飾以及玉璧畫像可謂模擬當時貴族的漆棺鑲 玉裝飾。相對於此,樹木紋飾可謂象徵良木棺槨自身,進而象徵墓上的封樹等。 除此,人物紋飾則是如同人俑一般,可謂服侍墓主的象徵。因此,本文首先整理 西漢石槨的發現與研究,提出問題意識以及解決之道;其次,逐一比對各自母題 以及母體布排之間的規律,從而確立畫像石槨與鑲玉漆棺之間的模擬關係;再 者,從材質轉換等理論出發,分析漢代的社會階層變化當中,一般平民百姓如何 1 本文為行政院科技部研究計畫「畫像石基礎研究:以西漢石槨為中心」(計畫編號: 95-2411-H-343-008- )的部分成果。感謝三位匿名審查人的寶貴意見,提供更為嚴謹的學 術思考,在此一併致謝,惟文責筆者自負。 2 龔詩文 通過視覺挪用以及大量製作的方法,從而在傳統的喪葬建築及其裝飾系統之間, 確立漢代畫像藝術的內容與特色。 關鍵字:材質轉換、視覺挪用、畫像、石槨、漢代 收稿日期:2014.05.01 ;通過日期:2014.05.26 漢畫淵源考略:以西漢早期石槨畫像為中心 3 一、前言 二十世紀的美國藝術史學者羅伯特‧尼爾森(Robert S. Nelson )透過材質轉 換以及視覺挪用的概念,討論風格類似的同一題材,卻可橫跨不同區域、不同材 質的藝術傳播現象。此時,尼爾森舉出其父墳場入口之前所豎立的雕像,乃是風 格上模擬廣為人知的羅馬聖馬可教堂的四馬青銅雕像,然而,卻是使用化學合成 的材質,而且是縮小尺寸、安置他鄉異地的仿作。2 其次,德國藝術史學者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 )曾以子模設計(Module ) 以及大量生產(Mass Production )的對應概念,撰寫《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式 化和規模化生產》(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3 Art )一書, 十足宏觀地論述商周青銅乃至明清書畫的中國美術史之流變。雷德 侯在該書中指出,唯有透過標準化的子模設計──誠如中國漢字的「部首」與各 類藝術的「零件」,以及規模化的大量生產,才能完成全民共享的文字系統與藝 術消費。換言之,藝術的設計、生產與消費唯有藉由眾人認可的「標準」與「規 模」,藝術的種種現象方可連結成為跨越時空架構的藝術史。 統合上述尼爾森以及雷德侯所見,儘管二者在研究方法、研究對象、歷史背 景及空間環境之上大異其趣,然而,二者所論及之藝術消費主體,均涉及平民為 主的一般百姓。雷德侯從藝術設計與製作的角度出發,以子模設計為核心,從下 而上地,為標準化的子模設計帶來大量生產。此後,大量生產則帶來全民藝術消 費的可能性。相對於從下而上的雷德侯,尼爾森則是扮演中間連結的角色,從而 提出題材與風格為主的視覺挪用。尼爾森以為,只要透過材質的轉換,便可連結 2 參見Nelson, Robert S., “Appropriation,” Critical Terms for Art History, in Robert S. Nelson and Richard Shiff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