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环境监测1.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学]环境监测1

环境监测A (BB012005) 讲课 总 学 时:36 必修 学 分:2 任课教师:王 玉 军 TEL E-mail:wangyj@sdau.edu.cn 学习本课程要求 明确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学习目的-积累知识与经验、应用与创新能力,考研。 教材与笔记为主。 与实际相结合-实验、实习(实验操作)。 以物理、化学、生物学课程基本理论为基础与土壤农化分析等课程相似。 课堂与课外要求:上课、听讲、笔记、复习、课程设计,鼓励讨论、查阅资料 考试: 考试课、2学分,9周。 课堂纪律:尊重他人-把握自己。 学习方法:理解与记忆相结合、灵活运用。 课程学时安排 1.第一章 绪论 2-4学时 2.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4-8学时 3.第三章 大气和废气监测3- 6学时 4.第四章 固体废物的监测 2学时 5.第五章 农田环境的监测 2-6学时 6.第六章 噪声污染监测 2-6学时 7.第七章 其它 要素监测 1-4学时 8第八章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3学时 环境监测的定义: 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物质或能量)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工作。 环境监测——为某种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间断或连续地,对环境质量的代表值进行测定,并观察、分析其变化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监测”一词的含义可理解为“监视、测定、监控”等。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为:现场调查→ 监测计划设计→ 优化布点 样品采集→ 运送保存 → 分析测试 → 数据处理 → 综合评价等。 信息技术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 传递 解析 综合的过程只有在对监测信息进行解析、综合的基础上,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揭示监测数据的内涵,对环境质量及其变化作出正确的评价。 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①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②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③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可归纳为: ⑴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⑵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⑶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⑷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规划等服务。 揭示新污染问题、研究新监测方法,为环境科研提供方向。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1.? 按监测目的分类 ⑴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是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人体血液中60多种元素的化学组成与地壳组成相似 水质监测 空气监测 土壤监测 固体废物监测 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 生态监测 噪声监测 电磁辐射监测 放射性监测 热污染监测 光污染监测 卫生监测(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 (二)环境激素(雌激素) environmental estrogen 即环境荷尔蒙(environmental hormone)或内分泌干扰物EDCs(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环境激素,与人体内的激素具有相近的分子结构,一旦进入人体,就会与相关受体结合,产生一系列生物反应,扰乱人体正常内分泌功能,诱使人体组织和内脏器官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最常见的是引发人体内分泌失调,危害人体生殖系统,并殃及后代。 四、当前环境监测的基本任务 ⑴为实施强化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做好技术监督和技术支持工作; ⑵强化污染源监督监测工作; ⑶切实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⑷加速以报告制度为核心的的信息管理与传递系统建设。 ⑸巩固监测队伍,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⑹进一步完善监测技术质量保证体系; ⑺坚持科技领先,做好监测科研,全面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第二节: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环境污染自古就有,环境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