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docVIP

湖南农业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南农业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

PAGE \* MERGEFORMAT 14 湖南农业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材料 重点学科 名称: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代码:090101 所属学科门类 名称:农 学 代码:09 所属一级学科 名称:作物学 代码:0901 二OO七年一月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 (2001—2005) 高等学校名称:湖南农业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名称: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一、本学科建设情况基本概况 湖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点形成于1926年,历史悠久,学术底蕴深厚,先后涌现出周声汉、柳子明、盛承师、李宗道、王锄非、刁操铨、余铁桥、刘鑫涛、彭淡和等国内外知名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官春云教授为本学科学术带头人。 本学科历来是湖南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1978年首批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建立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2年被湖南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南省首批重点学科,1999年列为农业部重点学科,2001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建设期间,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对本学科的投入支持力度,学科建设又迈上了新台阶,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9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出版专著、教材18部,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5篇;建成国家油料作物改良南方分中心1个,省部(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引进“芙蓉学者”特聘教授2名;新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共计科研经费2606万元。在2002年全国首次作物学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本校的作物学学科综合性水平评估进入前五名 本学科研究并形成了基于双季稻为主体的作物多熟、高产、高效种植理论与技术体系,在作物光能高效利用、氮高效利用、抗病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抗逆生理的理论研究及其物化栽培技术产品、作物信息技术软件研制等方面特色鲜明。 二、建设规划完成情况 1. 本学科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 对照2001年申报国家重点学科时本学科制定的学科建设规划和“十五”建设计划申报表,本学科全面完成了“十五”预定建设目标(见表1)。 表1 学科建设目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任务指标 预定计划 完成情况 (1)学科队伍 建设 “十五”期末学科人员总数达到45人左右,其中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达到50%~60%,具硕士以上学位者达90%以上;招聘“芙蓉学者”1~2名,培养3~5名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地位的学科带头人。 本学科人员总数4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6人,占78.3%;具硕士以上学位者42人,占91.3%;招聘“芙蓉学者” 2名(彭少兵、王国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6名:官春云院士、邹应斌研究员、黄璜教授、屠乃美教授、邹冬生教授、陈金湘教授等。学科队伍建设达到了预期目标。 (2)实验室和 基地建设 建成作物生理生态与品质改良省级重点实验室并争取跻身国家重点或部级重点,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域建立3~5个多功能综合教学科研基地。 创建了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省部(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植物激素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国家油料作物改良南方分中心,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域建立了5个多功能综合科研教学基地。 (3)著作及论文 发表论文280篇以上,其中在一级学报上发表30篇以上。出版专著、教材10本以上,其中全国统编教材2本以上。 重点学科建设期间,共发表论文327篇,其中一级学报65篇,SCI、EI收录论文17篇。出版专著、教材18本,其中全国统编教材2本。 (4)学术交流 每年派1~2人到国外攻读学位或做访问学者,开展合作研究;邀请国外留学人员举办学术讲座3~5次;举办有关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创新的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2~3次;争取新增国际合作项目3~4项;鼓励学科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科学考察。 派出8人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或做访问学者,邀请国外留学人员举办学术讲座27次,举办全国学术会议5次,新增国际合作项目5项,学科成员参加有关国际学术会议14人次,国内学术会议78人次。 (5)人才培养 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十五”期间,平均每年扩招20%。立足培养高规格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平均每年招收博士生13.8人,硕士生19.2人,比“十五”前(2000年招收博士生8名,硕士生6名)平均每年递增21%。培养博士后6名。 2.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突破 由于历史的沿革,2001年申报国家重点学科时,按作物特点设置了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发展4个研究方向,但在重点学科复审答辩时,傅廷栋院士、盖钧益院士、方智远院士、苏宝林教授、董树亭教授等专家建议学科点按内容

文档评论(0)

weizhent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