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通用的PPT课件演示文稿幻灯片医学教育策划
颗粒计数在油液监测中的应用
油液监测技术
为了观察发动机运动部件的磨损 情况 , 传统的办法是先拆卸发动机, 然后对零部件的 磨损部位进行观察和测量, 根据磨损部位和磨损量 来确定维修方式。这种做法费时费力。
油液监测技术利用油液所反映的设备工况信息来对设备的 当前和未来的工作状况作出判断, 从而为设备的正确维护提供有效的依据, 实现预防性维修。
油液监测的常用方法
油液监测
理化性能分析
粘度变化、酸值、总碱值、闪点
不溶物含量,水分、机械杂质 …
磨损微粒分析
铁谱技术
光谱技术
颗粒计数
. . .
颗粒计数技术
油液尤其是液压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外部污染物的侵入,内部污染物的生成,造成油液污染,从而导致液压元件磨损,液压系统产生突发故障;而油液污染还会加速油液氧化,缩短油液使用寿命。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油液污染的控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效的控制颗粒的大小和数量。
怎样评定油液中颗粒污染程度呢?
颗粒计数技术
固体颗粒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污染大致可分为原有污染 物、 侵入污染物和生成污染物 3种:
a . 原有污染物是指潜藏在元件和管道内的污染物。主要是系统元件、 组合件在加工、 装配、 包装、 储存和运输等过程中残留的污染物。
b . 侵入污染物是指外界侵入的污染物。如随进 口进入产品的油箱中的污染物, 排故过程 中不注意 清洁, 将环境 中的杂物带人。另外 , 新油中可能存在 一定污染物 , 在新油的储存、 运输和注油过程中也能 使污染物侵入。
c . 内部生成 污染 物指工作期 间所 产生 的污染物。系统在组装 、 运行和调试过程中元件磨损所产生的金属物、 管道内的锈蚀剥落物、 密封件的碎片以及油液氧化变质生成的沉淀物和积炭等 , 油 中的水使金属腐蚀形成水锈等。
固体颗粒污染物的危害
在航空液压系统中存在于液压油 中的固体颗粒污染物主要会带来以下危害:
◇磨损:颗粒污染物与硬质金属 面接触,通过摩擦而变圆,在金属面 上会产生颗粒磨损:若与软质金属接 触,污染颗粒会嵌入软质的表面,导 致切削磨损;
◇剪切:大量颗粒的不规则运动 会对油液起着反复剪切的作用,使油 液的黏度变小,泄漏增加,从而降低 润滑性能,加速机件磨损;
◇催化:由于金属颗粒具有很强 的催化作用,会加速油液氧化变质和 对系统的腐蚀;
◇气蚀:大量金属颗粒的不规则 运动会促使气体离散生成气泡 气泡 的产生和破裂会使系统发生 “气蚀” , 它是附件表面发生气蚀和油液局部高 温加速变质的重要因素;
磨粒的尺寸范围定义 :
( 1 ) 5µm为正 常磨损 造成 ;
( 2 )25µm为普通 磨损 造成 ;
( 3 ) 26µm~60µm为疲劳磨损
造成 ;
( 4 ) 60µm为严重磨损造成。
颗粒计数标准
润滑油污染度是指润滑油“ 脏” 的程度 , 所谓“ 脏” 是指润滑油 中的机械杂质 的多少, 即润滑油中不溶性微粒的多少。
NAS 1638污染度等级:飞机制造业采用
SAE 749D污染等级:ASTM和SAE采用
ISO 4406油污染分类
NAS 1638污染度等级:
国内颗粒计数技术的发展情况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 油液分析中与污染度相关的指标一般仅有“ 机械杂质” 。 “ 机械杂质” 的检测方法一般是“目测法” 或“ 重量法” 。这类方法只能反映油液中是否存在肉眼可见的颗粒物或颗粒物的总重量, 根本无法反映颗粒物的尺寸及其分布状况, 所以也只能算是一种粗略的检测手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开始意识到, 对于精密的航空航天液压系统, 采用这样的分析方法, 仅仅是定性地分析油液的污染程度 。由于不可能定量地掌握油液中的颗粒物大小和数量, 所以实际上无法客观地评价污染度对液压系统性能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 国内一些企业进口了当时非常先进的美国太平洋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的能实现在线或离线检测的自动颗粒计数油液污染度检测仪, 投入使用后, 检测效果非常理想。但当时有两个无法解决的问题阻碍了该方法和技术的推广应用, 致使这样先进和昂贵的仪器没
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1 ) 当时国内没有单位能开展这类仪器的标定或检定, 若自行准备标定用的标准物资, 这些消耗品的费用又难以承受;
2 ) 由于认识上原因, 技术部门对检测结果颇伤脑筋, 许多人对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