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兰沧歌》的产生及其意义.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渡兰沧歌》的产生及其意义

内容页2 自定义页2 内容页1 内容页1 内容页1 内容页1 云南古代汉文学文化系列 身毒道上的歌谣 ——论《渡兰沧歌》的产生及其意义 主讲:中文系 彭新有 渡兰沧歌 产生背景 目 录 作品意义 汉德广,开不宾。 渡博南,越兰津。 渡兰沧,为他人。 一、渡兰沧歌 《渡兰沧歌》又称《行人歌》,最早见于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南中志》:“孝武时通博南山,渡兰沧水……行人歌之曰:‘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其后此歌谣被《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多次征引,它成为了滇云历史上典籍所载的第一首完整的汉语诗歌,它是汉文化传入滇云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二、产生背景——元谋猿人 在云南楚雄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发现的元谋人牙齿化石,把中国最早的人类推到距今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牙齿的发现,证明云南是古人类文化的发祥地。 产生背景——助周克商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族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髦、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译:在甲子日的黎明时分,周武王率领大军来到商朝都城郊外的牧野,在这里举行誓师。武王左手拿着铜制大斧,右手拿着白色指挥旗,说:“辛苦了,远道而来的西方将士们!”武王说:“啊!我们尊敬的友邦国君和执事大臣,各位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还有庸、蜀、羌、髦、 微、卢、彭、濮诸邦的将士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用竖起你们的矛,我要发布誓师令了。”   羌是今景颇、阿昌、傈僳等族的先民。 髦是今苗族。 濮人是今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族的先民。 产生背景——庄蹻开滇 始楚威王(应为:顷襄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产生背景——修五尺道 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十馀岁,秦灭。及汉兴,皆弃此国而开蜀故徼。——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由蜀入滇第一关——昭通盐津豆沙关 秦五尺道从四川宜宾起,由昭通入滇,至于曲靖味县。 前259年-前210年 产生背景——开身毒道 (汉武帝)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王然于等四道并出,出駹,出冉,出徙,出邛,指求身毒国,各行一二千里……于是汉以求身毒道,始通中国。——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开辟蜀身毒道是一项非常艰难而浩大的工程,其中最艰险的即为博南古道路段,高峻陡峭的高黎贡山,波涛汹涌的澜沧江令所有筑路者劳工心惊胆寒望而生畏,而这是蜀身毒道在国内的最后一段。《渡兰沧歌》正是修筑博南古道劳工所创作吟唱的歌谣。 三、《渡兰沧歌》的意义 1.此诗是滇云与中原王朝从阻隔封闭到交流融合的重要历史见证。 汉德广,开不宾。 译文:汉朝恩德广大,开发到不臣服的边境。 前122年,张骞使西域归,报在大夏国见中国的蜀布、邛竹杖等,原是蜀地商人从西南夷运至身毒国又卖到大夏国的。促使武帝决定开辟蜀身毒道。 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柳貌率众人77邑王、5万余户、55万多人举国内附。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并割不韦、比苏、云南等六县,合置永昌郡(治所今保山)范围包括今保山、大理、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等地。 2.此诗集中记录了滇云独特的地域风貌及其带来的强烈冲击。 渡博南,越兰津。 译文:翻过高峻的博南山,跨过险要的兰津渡。 博南山坐落在永平县城西南,是博南古道的必经之路,海拔最高达2704米,博南古道横贯永平100多公里,其中以博南山这一段最为艰难险要。 在云南省保山市与永平县交界处的澜沧江上,有一座飞架在悬崖绝壁之上的铁索桥。 1986年前的霁虹桥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的位置是西汉的兰津古渡,东汉曾流传“渡博南,越兰津”的歌谣。霁虹桥就是蜀身毒道古驿道上的咽喉。此处古为舟筏渡口;东汉永平年初架起藤篾桥;元贞年(1295年)改架木桥;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改建铁索桥,清康熙年间重修 。 犹溪赤木,盘蛇七曲。 盘羊乌龙,气与天通。 僰道谣 《僰道谣》中描写的是从四川到云南昭通等地的道路景象。 3.此诗描写了探索开发滇云劳工的艰难遭遇和痛苦心声。 冬时欲归来,高黎共上雪。 秋夏欲归来,无那穹赕热。春时欲归来,囊中络赂绝。 贾客谣 结束 目录页 过渡页 结束页 内容页1 目录页 过渡页 内容页1 内容页2 自定义页2 结束页 内容页1 内容页2 自定义页2 内容页1 内容页1 内容页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