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病理学_水肿PPT课件
四、肺水肿 肺水肿:肺间质有过多液体积聚或溢入肺泡腔内,称为肺水肿。 正常时,肺组织具有特殊的抗水肿能力,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对水、溶质分子具有极高通透性,但限制蛋白分子的转移。 原因机制: 1.肺毛细血管内压升高。 2.肺泡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4.淋巴循环受阻 肺水肿的形态: M:肺水肿时,两肺肿胀,被膜紧张,边缘变钝,重量明显增加,切开时可见大量泡沫状液体流出。 m: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腔内充满红染均质蛋白性液体。 五、脑水肿 脑水肿:引起脑的体积增大及重量增加,脑回宽而扁平,脑沟变窄。 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三类: 1.血管源性脑水肿 血管源性脑水肿是临床最常见,多由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高引起。在脑缺血、缺氧、脑肿瘤、脑外伤、等疾病时。 其特点为脑白质的细胞间隙及血管周围有大量液体积聚。 2. 细胞中毒性脑水肿 细胞中毒性脑水肿是由于脑严重缺氧、中毒、感染、急性低钠血症等,引起脑细胞内ATP合成不足,细胞膜钠泵失调。 此型特点是脑神经元细胞、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可出现肿胀。 3. 间质性脑水肿 间质性脑水肿是指脑脊液循环障碍,脑室内液体积聚而出现脑室扩张,并经脑室壁渗溢,引起脑室周围白质的液体含量增加,又称为脑积水。 主要因素是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或蛛网膜下腔的回吸收受阻,堵塞导水管。 第三节水肿的特征和对机体的影响 一、水肿的表现特征 1. 水肿液的性状特点 渗出液: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的水肿,水肿液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水肿液的比重较大,可达1.018以上。 漏出液:此水肿液中蛋白质含量较低,比重低于1.012。 2. 水肿的皮肤特点 凹陷性水肿:水肿区由于水肿液的积聚而肿胀,皮肤松软,皱纹被张力展平,颜色苍白,温度降低,用力按压可产生凹陷。 3. 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 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长期水肿可引起组织细胞营养障碍,易发生皮肤溃烂、伤口不易愈合、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 重要器官或部位发生水肿则可造成严重后果。 第九章 水 肿 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积水:过多的体液积聚在体腔 按原因分类: 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 按发生范围: 局部性水肿、全身性水肿 第一节 水肿的发病机制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组织间液和血浆之间不断进行液体交换,使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保持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只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有效流体静压 有效胶体渗透压 淋巴回流 (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升高+组织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的静水压)=有效滤过压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使有效滤过压增大,液体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滤出增加,而静脉端回流减少,组织液生成增多,如果超过淋巴回流的代偿限度,就可出现水肿。 主要原因:静脉回流受阻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将组织液回吸收到毛细血管内的主要力量,其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白蛋白的含量。 这种水肿往往是全身性的,水肿液中蛋白含量较低。 引起血浆白蛋白减少的原因有: ①蛋白质摄入不足 ②蛋白质合成障碍 ③蛋白质丢失过多 ④蛋白质消耗增加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正常时晶体物质和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大分子的蛋白质则不能通过。 当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时,不仅液体的滤出增加,而且伴有大量的血浆蛋白滤出。 4.淋巴回流受阻 淋巴回流约占组织间液回流入血的15% 。正常从毛细血管滤出的少量蛋白质也由淋巴回流入血。淋巴回流受阻时,组织液经淋巴管回流减少,造成组织间液增多而引起水肿。 常见原因有:恶性肿瘤 丝虫病 二、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潴留 正常人每天水、钠的摄入与排出处于动态平衡,可保持体液量的相对恒定。 饮水1000~1300 食物 700 ~ 900 代谢水 300 尿 1000~1500 肺 350 皮肤 500 肠道 150 2500ml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2500ml 水的平衡 摄入: 100-200 mmol/d WHO:5-6克/天。 几乎全部经小肠吸收。 排出: 肾、皮肤等。 细胞外50% 130~150 mmol/L 细胞内 10% 10mmol/L 骨质 40% 钠的平衡 正常人肾小球滤出的钠和水,99%以上被肾小管重吸收,仅有1%从尿中排出,肾小球滤出和肾小管重吸收之间保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