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调查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环节调查报告 参观西南联大蒙自分校遗址 班级:周五8、9节 组别:第2组 组长: 组员: 目录 参观目的 参观地点,对象 参观后感想 结语 附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环节参观活动安排说明 关于参观西南联大遗址 参观目的 本次活动是参观西南联大遗址,旨在缅怀在抗日战争时期,先进的知识文化分子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教育实力的无私奉献精神。 ? 抗战爆发,国难临头,当年中国的许多知识精英,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西南联大,辗转南迁,以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由于甫抵昆明时百废待举,校舍不敷,只得暂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分校。1938年4月,文学、法学两院师生就这样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整个二战期间,似乎没有哪个国家的大学教育,有如中国人办西南联大这样艰苦卓绝以至悲壮的,后来居然还培育出了那么多的栋梁之才。蒙自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当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对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纳了联大师生的到来。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这是当年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而今,哥胪士洋行旧楼内已辟出西南联大校史和闻一多先生事迹的陈列室 ? 战火纷飞下的学园耕耘,孜孜矻矻的学术探究,委实不易,但蒙自毕竟僻处内陆腹地,多少也给心力交瘁、苦苦撑持的流亡者们提供了一方歇息之地。 这是师生们的校舍,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政府安置,士绅让房,把这些流亡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空置的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大院,被用作分校的课室和办公机构; 这个是蒙自米线馆,联大师生多来自北方,这是他们一生之中初次品尝到这一滇南美食。一碗看似乎平静但实则滚烫的鸡汤,不知抚慰了多少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疲惫心灵。爱上这一美食的师生不在少数,西门外的米线馆,从此多了联大师生的身影。在柔软的蒙自话、长板凳、热气腾腾的过桥米线中,师生们想到的,是远在北平的家,还有那些自在的读书时光。 咖啡馆是师生们最爱光顾的地方。从东门到海关大楼的鹅卵石街上有数家越南人开的咖啡馆。听着小曲捧着咖啡,一边谈论过去的美好时光与南迁路上的见闻,越南老板静静倾听师生们的心声。 “越侨武家在南湖东岸开了家“南美”咖啡馆。武父执厨,女儿武白玉照应堂口。门口挂一张越南出产的细竹帘,上面绣有越南风格的彩画。凡顾客进出,武白玉总站在靠门处迎送。” -----联大蒙自法商学院学生李《流亡随校迁滇札记》 这是师生们常去吃的雷稀饭。“蒙自小的好,人少的好。大街上有一家卖糖粥的,带着卖煎粑粑。桌子凳子乃至碗勺都很干净,又便宜,我们联大师生照顾的特别多。掌柜是个四川人,姓雷,白发苍苍的,脸上常挂着微笑,却不巴结顾客的样儿。他爱古玩什么的,每张桌子上,竹器瓷器占一半桌子儿;老头儿有个老伴,带着一个伙计,就这么活着,倒也自得其乐,我们管这个铺子叫‘雷稀饭’。” ------朱自清《蒙自杂记》 这是师生坐在南湖堤畔,柳影婆娑,碧波荡漾,美景和悠闲,仿佛真使人一度忘却战争,课余的漫步或读书,给这些远离故都的人们以莫大的心灵慰藉。南湖诗社 爱好文艺的一些同学发起组织了一个文艺团体,称为“南湖诗社”,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出各人诗作与散文的壁报《南湖诗刊》,举行诗歌座谈,请教授们讲演。闻一多、罗庸、朱自清诸位先生都被邀请做过讲演。“南湖诗社”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还培养了一批著名的诗人。 蒙自夜校 在蒙自古城内,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学生们担负着传播现代文明的责任,希望把抗日热情传播到尚不能识文断字的劳苦大众中,他们办起了夜校,吸引失学成人来学习,不但学文化,也讲事实,宣传抗日,教唱爱国歌曲,开展灭蝇运动,与蒙自普通大众沟通了情感同时,在开启民智,传播进步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是当初到蒙自的师生合影,有许多著名的教授: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陈寅恪汤用彤正是在他们永不疲倦的阳台神侃中,展现着哲学与史学的对谈。诗人闻一多则蛰居斗室,足不出户,独自沉醉于《楚辞》的华美辞章中,进行着他的《天问注疏》。于是,也就有了郑天挺劝闻先生每日晚饭后出来走走,沐风赏景,“何妨一下楼”的那番佳话。朱自清在他的《蒙自杂记》里,留下了对南湖生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