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配伍理论历史研究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方剂配伍理论历史研究报告

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的历史研究 研究报告 在中医药物疗法中,众多的方剂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中医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而配伍理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释名 医学上的“方”,其原始意义如何,尚未见专门的考证。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方,并船也”。中医“方”的出现,表明用药进入一个更高的互相配合的阶段。方剂的最古老的名称是“汤液”。据晋·皇甫谧《甲乙经》记载,“汤液”的创始人是传说中商初的伊尹,他“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这里将“本草”与“汤液”相对,正体现了单味药向调和众药的趋势演进。《吕氏春秋》曾引用伊尹的话:“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这就更进一步说明,“汤液”是一个复合体,多味相合,并有一定的调和方法。用多见的服药剂型“汤液”来代指方剂,是中医早期古朴的命名法。而“方”字的提炼,某种意义上更能体现其“相并”配伍的本质。 早期文献中,《庄子·逍遥游第一》中的一段话明确表示,“方”已经具有“药方”的含义:“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这个“方”,毫无疑问是今日的处方或方剂的意思。 剂,早期多通作“齐”,即将多种药料配制成的药剂。《周礼·天官冢宰卷二》:“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上述的“齐”,也相当于药剂,大多是经过加工炮制过的药方。“齐”和“剂”有时具有调剂、调节的意义,如《后汉书·刘梁传》:“和如羹焉,酸苦以剂其味。”[]这里的“剂”字很明显是调剂。现代的剂型、制剂等术语中的“剂”,也都与调剂的意义密切相关。宋代医书中用“剂”来代指一类药方最多的是宋·赵佶《圣济经》。其书卷一“体真篇”谈到药石中的“阳剂刚胜,积若燎原,……阴剂柔胜,积若凝冰”。所谓阳剂,就是温热燥烈类的方药,阴剂就是阴寒柔润类的方药。其书卷十乃专立“审剂篇”。其中对“剂”的解释是:“因药以制剂,犹设官焉;因剂以疗疾,犹分职焉。” []这里“药”和“剂”已经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其意义是充分发挥各药的作用,使之配合成(方)剂,发挥协同治病的作用。《圣济经》在宣、通、补、泻、轻、重、滑、涩、湿、燥这原属药物性质的十种分类系统后加上“剂”字,从而使之变成了十种不同方剂的分类法。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的“剂”实质上也与“方”相差无几,但似乎更偏于指代一类的方剂。 考“方剂”一词的出现,医书晚于史书。见诸史书的记载在《梁书·陆襄传》中:“襄母尝卒患心痛,医方须三升粟浆,……忽有老人诣门货浆,量如方剂,……”[] 记载“方剂”一词最有影响的是《新唐书·方技传·许胤宗》:“脉之妙处不可传,虚著方剂,终无益于世,……”[]由于这是正史所载,因此后世引用者甚多,从而加速了“方剂”一词的广泛使用。《新唐书》是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说明“方剂”在当时已经为儒臣所熟知。 配伍是现代名词,而在古时则代以“和剂”、“处齐”等涵义相近之词。依据《中医药学名词》记载配伍是:“根据治疗目的和药性特点,选择运用相应的理论原则,配合应用药物的方法。” 理论是指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基于上述概念,本文关于配伍理论的选择标准为:在理、法确定的前提下,在方和药的层 面,探讨依据某种理论选择药物并组成有效的方剂。 2概述 关于中医方剂学的配伍内容,古代医家已经有较多论述。在查阅古医籍后,认为能总结出较为完整的发展脉络和理论体系的部分方剂配伍理论是君臣佐使、药性、七情。依据《四库·医家类总叙》记载:“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宋金元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医学理论的大发展时期,而方剂的配伍理论在此时期亦有较大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将方剂配伍理论发展分为3个阶段:宋以前、宋金元、明清。以下将按照历史朝代的演进简介各方剂配伍理论发展的主要脉络。 2.1宋以前(公元960年以前) 在宋以前,关于方剂配伍的论述主要见诸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梁·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二书中主要论述了方剂配伍的理论,而较少有应用于方剂的配伍和解释方剂的配伍。而《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则记载了君臣佐使和将五脏五味补泻用于配伍方剂。 2.1.1 《黄帝内经》中的记载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君臣佐使、气味与六气淫胜、气味厚薄阴阳升降、五脏五味补泻、标本、五行生克等配伍内容。 君臣佐使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云:“方制君臣,何谓也?歧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帝曰:三品何谓?歧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帝曰:善。”王冰注曰:“上药为君,中药为臣,下药为佐、使。所以异善恶之名位。服饵之道,当从此为法;治病之道,不必皆然。”[]即主病药物为君药,辅佐君药的为臣药,策应臣药的为使药,而非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