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议中国商籁体诗及冯至商籁体诗浅析
小议中国商籁体诗及冯至商籁体诗浅析
王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 要】商籁体诗(十四行诗)自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被中国诗人引入新诗创作之后,在中国新诗当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首先表述了一下自己对于十四行诗受人欢迎的看法——对于自己从小养成的听觉习惯的追寻。其次,浅析了一下冯至《十四行集》里面的第三首诗——《有加利树》。
【关键词】十四行诗 冯至 十四行集 中国新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一多先生将这样一种名为“sonnet”的诗体翻译作“商籁”,让人对之不禁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商,宫商角徵羽之商,以其有音韵之美;籁,天籁之籁,以其使人听之如聆天籁。这样的名称仿佛也告诉世人,西方的十四行诗自上世纪20年代被引入中国之后,就成为了中国新诗历史中璀璨的一顶金冠。
寻梦
——关于人们对十四行诗的感受
假如中国新诗的历史上只有一个或者几个人选择使用商籁体写作,也许以下的文字便没有了意义,人心不可测,我完全无法揣测一个诗人的想法,但是,自从上世纪20年代中国的诗人们开始使用十四行的体式创作新诗之后,闻一多、朱湘、陈梦家、孙大雨、饶孟侃、冯至、白马、唐湜······当创作十四行诗、赏读十四行诗已经不是一个人的个独的喜好而成为了一个群体的共同行为,我想其中应有一定的原因。
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中国的孩子在刚开始接受关于文学的教育的时候是不谈新诗的。小孩子从牙牙学语伊始,父母就在床头为他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样的古诗。待得其背了下来,又开始为父母读这些古诗。即便孩子们不懂什么是古诗、音韵,甚至不懂《静夜思》中的李白为什么一低头就会思故乡,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样的启蒙教育在孩童的心中种下了诗意的种子、种下了韵脚。
人是念旧的,我们总是容易把现世的快乐缩小而苦难放大,而对于过去我们的做法恰恰相反。童年,离人越远便越觉其美好,人们往往忘却了父母的打骂,却记着小时候蓝蓝的天空、清澈的微风,于是,过往的放大了的幸福和现世的放大了的苦难加以对比,幼时便成了梦一般的存在。
于是,从这个角度看来,不管我们身处成长中的哪一个阶段,我们都会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牙牙学语时读到的诗的影子。这反映在很多方面,我们可能都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一个身材魁梧的大学生手里拿着一根棒棒糖,作幸福状、一个老爷爷拿着小孙子的风筝玩的津津有味。
而在对于新诗的赏析之中,这样的情结依然存在。
仅就我对于身边人的了解,爱新诗之人在甫读新诗总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个阶段,就是喜爱这样的诗句——“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1、“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2。
这样的诗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其感情充沛韵脚鲜明、韵律整齐因而易于诵读。为什么人们刚开始就喜欢这样的诗句呢?我想首先就是由于其儿时形成的听觉习惯使他有意无意地使自己的感情倾向于这样的诗歌。一个个韵脚串联起来,在效果上和中国的格律诗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于是,我们为之感动,虽然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被什么感动。
但是,这样的易于诵读的韵脚明显的诗往往流于俗。当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曾经钟爱的“朗诵诗”,便会发现这样的诗歌有着几大不足:首先是一部分这样的体裁是爱国主义的,当然爱国主义没有错,只是在爱国主义的指引下这些诗歌变成了口号性质的诗歌,甚至其中会有谄媚的话语,这些东西会使诗歌的纯粹性受损,即便他们拥有音韵上的美感,也不过只是干瘪的呻吟而已;其次是一部分诗歌并不是为诗而诗,而是带有功利目的的写作,比如为了某种政治宣传或者活动需要,现在基本上每一个文艺演出都会找出一些人来诗朗诵,出于照顾观众的目的,可能也限于写诗者(暂不称其为诗人)的水平原因,这些诗与其说是诗,倒不如说是抒情散文。犹记得08年春节联欢晚会,“大雪无情人有情”为主题的诗朗诵,让人听了不禁感叹在这样的社会里面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的缺位。
正是由于对于这些诗歌的遗憾,青年人在读诗的时候才能够放开眼界,去寻找曾经自己并不看重的可能并不适合朗诵的诗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更闪光的思想,中国新诗史上那些星光熠熠的名字一个个纷至沓来,我们看到了一位位大诗人们在其诗歌的背后闪耀的思想,看到了一幅幅文字绘就的绝美意境,我们的诗歌体验也逐渐趋向于真正的诗歌。
但是,似乎在潜意识里,我们还是有一种遗憾的感觉。
就是,当我们每每在重叠的复杂的意象之中梳理出一条线索来揣摩诗人的意图的时候、当我们每每绞尽脑汁去求索文字背后的故事的时候,总有一种遗憾,就是我们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