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科学院历史PPT.ppt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联科学院历史PPT

苏联科学院历史范乐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圣彼得堡科学院时期(1724-1917)苏联科学院时期(1917-1991)组织与运作模式对中国的影响圣彼得堡科学院时期科学与艺术的荒漠金帐汗国属莫斯科公国伊凡三世(1462–1505)伊凡四世(1533–1584)彼得一世(1682–1725)大北方战争迁都圣彼得堡圣彼得堡科学院时期圣彼得堡科学院时期 苏联科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24年,在彼得大帝的倡议下和受莱布尼茨的影响下创建于圣彼得堡。其正式的成立大会于1725年举行。起初名为圣彼得堡科学院;1747年改为皇家科学与艺术院; 1803年起改称皇家科学院; 1836年起称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直到1917年。 创建皇家科学院的主要目的是以西欧模式改造俄国,在建院初的几十年,聘请的院士全部来自西欧,第一个被吸收的俄籍院士是罗蒙洛索夫。Peter the Great (1672?–?1725)圣彼得堡科学院时期19世纪初开始,圣彼得堡科学院做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独立出了艺术院、所属大学被关闭; 院士们可以在自己所在的大学和学会里展开研究; 陆续建立了一系列的博物馆(包括动植物、矿物和人类学)和天文台; 促使俄语成为规范语言,部分数学和物理论文开始采用俄文写作。 数学与力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与地质人文非欧几何电弧热化学植物普查地层学文献学微分方程新电镀法有机化学胚胎学岩相学俄国史概率论结晶学化学结构高级神经活动测震学东方学系统的稳定性无线电元素周期表消化机理地球化学苏联科学院时期1917年4月,科学院举行选举,卡尔平斯基成为第一位民选主席,他自此担任科学院领导。同年改称俄罗斯科学院,1925年7月正式更名为苏联科学院,为全苏最高科学机构。苏维埃政权建立伊始,科学院与新政权的关系很紧张,政府渐渐对于科学的态度发生改变。对科学院更是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即使在极为困难的内战时期,科学院仍然获得大量的财政支持。苏联政府对于基础研究高度重视,新的研究所被大量地建立起来,像光学所、放射所、物化分析所等。科学院系统的许多博物馆和实验室都改组为研究所,一些大学的实验室也被划归科学院,研究所成为科研的基本单位。大学和工厂的科研能力遭到削弱,由科学院主导的研究所体制得到确立,逐渐造成了科研与教育、工业的分离。从1919年起,苏联政府就开始组建各加盟共和国科学院,最先成立的是乌克兰科学院与白俄罗斯科学院。为了加强与政府各部委的联系,科学院主席团于1934年由列宁格勒迁往莫斯科。列宁格勒仍保有许多重量级研究所。苏联科学院时期斯大林时期,辩证唯物主义走向僵化,成为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关于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学术争鸣逐渐消失。统治者利用意识形态进行“大清洗”,大批知识分子被关进遍及苏联全境的“古拉格 群岛”中。部分科学家则是以意识形态为招牌,打击学术上的对手,从而获得在学术和行政上的高位。其中典型的人物就是李森科。苏联科学院时期1936年,一些研究人文社科的机构被划归科学院,比如共产主义学院。1938年,科学院下辖八个学部:物理与数学、化学、生物、地理与地质、经济与法律、历史与哲学、文学与语言。科学院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组织。卫国战争爆发后,科学院迅速转为战争服务:研发武器、勘探资源、提升医疗技术……战争期间科学研究反而更加活跃。大批的科研所迁到了乌拉尔和西伯利亚。二战后,科学院掌握了原子能、太空研究、电子通信等关键科技,于1954年最先实现了核能发电、1957年最先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苏联部分科技已经开始领先美国,科学院是苏联能够与美国开展全面竞赛的关键支撑。60年代,俄文已经成比德文、法文更重要的科学语言。大多数院士坚持科学院从事自己擅长的基础研究,并且担心科学院会沦为工业与军事利益的奴婢,于是科学院有一半的研究所被移交给工业部门,科学院不再参与工业研究。苏联科学院时期同时,以计算机科学和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在国际上迅速发展,所谓基础与应用的界限已逐渐模糊,科学院又逐渐转向高新技术的研究。但多数工业研究始终缺少科学院精英的参与。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国力达到全盛,但整个苏联体制已经及其僵化,科学院的部分领导年龄达80、90岁,投入产出比极低。科技实力已不具有50、60年代的国际地位,在计算机、遗传工程等领域已经大幅落后于西方。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政治与经济改革,终因积重难返而失败。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科学院与叶利钦成立的“俄罗斯科学院” 合并,改名俄罗斯科学院。组织与运作模式苏联政府虽不能给予科学足够的自由和民主,但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充分认识到科学的力量,没有对俄罗斯科学院进行清洗和改组。最高管理机构是科学院大会。由院士、通讯院士组成,因此又名院士和通讯院士大会。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大会有权确定科学工作的基本方针, 决定重要的组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