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 教学课件
(三) 用养结合,进行合理的轮、间、套作 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根系,对于土壤的营养物质有着不同的需要和摄取能力,一种作物不能吸取的物质,往往是另一种作物需要的良好营养物质。长期连种同一种作物,必然会引起土壤中某些养分的不足。 (四) 消除有毒物质,改善养分供应状况 1、消除酸害和碱害 2、消除盐害 3、消除还原物质毒害 4、消除污染的危害 第五节 影响土壤供肥性的化学条件 一、土壤溶液组成和浓度 二、土壤酸碱反应 三、土壤的缓冲性 四、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 土壤中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是土壤酸性的根源。 碳酸钙是维持中性至微碱性反应的物质基础。 碳酸钠的存在是土壤呈碱性与强碱性的原因。 二、土壤酸碱反应 (一)土壤酸性反应 土壤酸性是根据氢离子存在的方式,按其为溶液态或胶体吸附态而分为两大类型,即活性酸和潜性酸。 (三)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 1.气候 2.地形 3.母质 4.植被 5.人类活动 6.盐基饱和度 7.土壤含水量 1. 土壤酸碱性与土壤养分 氮、钾、硫、钼 在pH6有效性较高。 磷素在pH6.5~7.5时有效度最高。 钙、镁的有效性以pH6~8时最好。 铁、锰、铜、锌、钴在酸性时有效度提高。 硼在pH5.0~7.0 和pH9.0有效度较高。 (四)土壤酸碱性对土壤养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2. 土壤酸碱性与植物生长 对大多数作物来说,喜欢近中性的土壤,以pH6.0~7.5为宜,但有些作物却适应性很广。 酸性土指示植物:铁芒箕、映山红、石松、茶; 石灰性土的指示植物:蜈蚣草、柏木; 碱土的指示植物:剪刀股 有些植物对土壤酸碱条件要求非常严格,它们只能在某一特定的酸碱范围内生长,这些植物可以为土壤酸碱度起指示作用而被称为指示植物。 (五)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酸性土通常用石灰、草木灰来改良。 碱性土通常用石膏、硫磺或明矾(硫酸铝钾)来改良。 三、土壤的缓冲性 (一) 土壤的缓冲性的概念 土壤的缓冲性或缓冲作用,是指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这是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之一。它可以稳定土壤溶液的反应,使酸碱的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土壤缓冲量:土壤溶液改变一个单位pH值时所需要量的酸或碱的厘摩尔数。其大小与土壤的粘粒、有机质含量等有关。 (二) 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 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 。 2. 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 3. 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 四、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 (一)土壤氧化还原体系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电子给予体)和还原剂(电子接受体)构成了氧化还原体系。 (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Eh = E0 + 0.059 [氧化态] n lg [还原态] E0 –––– 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n ––––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数目。 ● 由于E0和n为常数,所以氧化还原位主要由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浓度比所决定。二者比值愈大,即氧化剂的浓度愈高,则Eh值就愈大。 ● 土壤中氧化态和还原态物质浓度主要取决于土壤溶液的氧压或溶解氧的浓度,氧压的高低又决定于土壤的通气状况。因此氧化还原电位可作为土壤通气性的指标。 有些作物所需的矿质养分需要呈氧化态时才能被植物吸收,如磷以H2PO4-或HPO4-形态被吸收,硫以SO42-形态被吸收。 (三)氧化还原电位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作 物生长的关系 1、土壤Eh土壤养分的有效性的关系 有些则需要呈还原态才能被植物吸收,如铁、锰分别以Fe2+、Mn2+形态被吸收。 而氮素则无论在氧化态(NO3-)或还原态(NH4+)都能被植物吸收,不过旱地植物以吸收NO3-为主,水生植物以吸收NH4+为主。 旱地土壤的Eh在400~700mV之间,多数作物可以正常生长发育,过高过低均不利于植物生长。 2、土壤Eh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水稻一般适宜在Eh值200~400mV的条件下生长。 (四)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 1、土壤通气性 2、土壤中的易分解有机质 3、微生物活动 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 第七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成土因素学说的建立: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及过程 一、土壤形成因素 19世纪末,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将广阔地域土壤与其自然条件联系起来,创立了成土因素学说。 他提出土壤是地理景观的一面镜子,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道库恰耶夫(1881年) 首次建立了 П=f(К, О, Г, P) T 表示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发生关系。 式中:П表示土壤; К, О, Г, P,T分别表示气候、生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国际贸易地理(第六版)PPT课件 竺仙如.ppt
- 国际贸易实务 课件(全).ppt
- 国际贸易法_第四章买卖双方的义务及违约救济.ppt
- 国际贸易理论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查尔斯·希尔 中文ppt 第一章 全球化.ppt
- 国际贸易术语QUAN.ppt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自考资料(2003-2013年)20套全套.doc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傅龙海 第三版 本科)第七章非关税措施.ppt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傅龙海 第三版 本科)第二十章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ppt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傅龙海 第三版 本科)第十九章 不可抗力和国际贸易仲裁.ppt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傅龙海 第三版 本科)第二十二章 贸易方式.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