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喀秋莎”收获俄罗斯“家书”.docVIP

中国“喀秋莎”收获俄罗斯“家书”.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喀秋莎”收获俄罗斯“家书”

中国“喀秋莎”收获俄罗斯“家书”   2017年3月8日,对于久居山东省淄博市的俄罗斯裔老奶奶尼娜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天。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从万里之遥的俄罗斯飞抵中国。离乡84年后,这位被称为中国“喀秋莎”的老人,第一次收到了来自故乡沃洛格达州的“家书”。   万里来信   “我没想到俄罗斯同乡会给我写信,感谢他们还想着我。”在淄博市张店区南定镇漫泗河村的村委会大院里,尼娜从南定镇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信,双手微微颤抖。黄色牛皮纸大信封中装着的,正是从老人的故乡俄罗斯寄来的书信和礼物。   故事要从一篇报道说起。春节前夕,新华社报道了尼娜在华生活84年的传奇故事,在老人的俄罗斯故乡沃洛格达州引发反响。当地几所中小学的孩子们主动给尼娜写信,还给老人专门编织了吉祥物雄鸡,寓意鸡年大吉。这些礼物连同沃洛格达州州长的慰问信一起,通过新华社寄往中国。   薄薄的三封信,小小的线织公鸡,传递的是老人故乡浓浓的情意。   “我们知道,与您当面交流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也许您能时不时回忆起俄罗斯的故乡。”凝神听着翻译朗读俄罗斯孩子们的来信,老人蓝绿色的眼睛里泛起晶莹的泪花。由于7岁就离开了俄罗斯,老人如今只会说、写几句简单的俄语。   “自从您和家人离开故乡,这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故乡风景照片能让您回忆起快乐的童年。”打开瓦赫涅沃村和尼克尔斯克市学校的孩子们写来的信,里面是一幅幅尼娜故乡的照片。   “离开故乡这么久,村庄的样子都不记得了。”久久凝视着照片,尼娜感慨地说。   “您离开沃洛格达州已经八十多年,但仍然保留着对故乡和俄罗斯文化的热爱。从您对俄罗斯民歌的深情和动听演唱,就能感受到这一点。”州长库夫申尼科夫在给尼娜的信中写道。   老人一连唱了《喀秋莎》《我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在那遥远的地方》三首歌曲,依然意犹未尽。当歌声响起,发自内心的喜悦似乎把老人满脸的皱纹也抚平了。   8日当天,沃洛格达州政府还特意传来了副州长奥列格?瓦西里耶夫的祝福视频:“经过漫长岁月的分离,能重新听到同乡的消息,让我们又惊讶又高兴。在今天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在遥远的俄罗斯祝愿尼娜老奶奶每天都有好心情,永葆健康,永远幸福!”   尼娜现场给沃洛格达州政府和当地孩子们回信。“谢谢你们,我爱你们!”   随着回信寄出的还有淄博华光陶瓷赠送给沃洛格达州和学校的陶瓷礼物。陶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蓝色的陶瓷盆上,画着雄鸡报晓的图案。为了让故乡的人们了解尼娜现在的生活,南定镇政府把当地照片随尼娜的回信一起寄往俄罗斯。   一世情缘   从漫泗河村一条乡间小路左拐,进入一道狭长的里弄,推开右手边第一道木门,一处农家小院出现在眼前。院子里两幢已经颇有些年头的瓦房比邻而立,这里住着尼娜和她的儿媳妇。   老人用俄语热情地跟客人打着招呼。花棉袄、毛线帽、橙丝巾,装着得体而精神;高挺的鼻梁、岁月浸染过的白发,特别是一双蓝绿色的深邃眼睛,满是她近一个世纪难忘的故事与情缘。   “我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是在苏联做生意时与母亲相恋结婚的。我从小出生在苏联,7岁时跟随父母从俄罗斯来到新疆。”从此以后,尼娜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国。   17岁那年,尼娜嫁给了中国军人刘春书。这一年,尼娜正式拥有了人生中第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文名――刘墨兰,因为结婚时需要登记中文名,刘春书特意选了墨兰这样一种寓意高洁的兰花为自己的爱人取名。此后数年,尼娜随丈夫辗?D于中国各地。   27岁,尼娜随丈夫回到漫泗河村,一直生活至今。生活过得简单而又快乐。尼娜说,夫妻两人“没吵一回嘴,没打一回架”,丈夫比她大20岁,总是让着她。   刘春书当过村里的会计,后来又在学校教课,尼娜就跟着一群孩子学习汉语。放了学,丈夫在家里手把手教她认字写字,有时候还会教她读诗。   儿媳王文凤说:“公公非常有风度,性格稳重,脾气好,说话有策略,从不说重话和气话。他每天从村里上班或干农活回到家,就做好饭等婆婆和孩子回来。”   尼娜喜欢唱歌,刘春书就买来一把琴,两人你弹我唱。后来丈夫患病,半身不遂,尼娜不离不弃,照顾了他15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电视还十分稀罕。为了给生病的丈夫解闷,尼娜用干苦力攒下的330元钱给老伴买了一台黑白电视。   为贴补家用,当时快60岁的尼娜四处找活,砸石头、抬砖坯、缝衣服,甚至推鸡粪。“推一车350斤,能挣3块5毛钱。”那段时间,“我什么活都干过,也没觉得有多苦。只要干点活,就能弄出吃的来”。日子虽艰难,但坚强的尼娜为了家人挺了过来。   1989年,丈夫撒手人寰。前些年,女儿、女婿和儿子也相继去世。尼娜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走出悲伤。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老人说现在凡事都看淡了、想开了,“不如多干点活,好好替他们活着”。   他乡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