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刻不容缓..docx

加大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刻不容缓..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加大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刻不容缓.

加大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刻不容缓   摘要:加大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既是修复、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目标的需要,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既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也有助于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 关键词:农田水利;设施;投资   从XX年冬天到XX年春天,我国10多个省发生严重旱情中折射出来的重大问题是:我国现有的水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因此,加大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既是修复、改造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的需要,也是夯实我国经济增长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现状   农田水利设施的基本功能是防旱排涝,保证农业发展。XX年冬天和XX年春天持续干旱充分显露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短板效应。据农业部统计,截至XX年2月3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7个主产区小麦受旱1.43亿亩。其中,严重受旱5692万亩,比XX年同期增加5610万亩。如此大范围的旱灾,主要原因是持续百余天没有下雨,但也与水利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灌溉能力脆弱的现状有关。换言之,从总体上看,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就不具备抗御这场旱灾的能力。对此,水利部提供的数据做了进一步佐证:我国现有耕地18.26亿亩,只有8.67亿亩有灌溉条件,其余的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等问题,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6%,灌溉保证率多数只有50-75%,其中大型灌区434个,有效灌溉面积2.5亿亩,其中骨干工程的完好率仅达到60%;中小型灌区4万多个,有效灌溉面积6.1亿亩,设施完好率不足40%。   可见,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令人担忧。它既难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也无法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这就需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增强抗旱排涝的能力。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上所述,对于干旱以及所造成损失,虽不能排除天气原因使然,但也必须正视因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不足而导致水利设施功能退化、配套差等基本事实。在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既存在投资不足的顽症,也存在投资认识偏差的问题。 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欠账太多   20世纪70年代初,笔者曾作为知青参加举世闻名的安徽淠史杭水利工程的建设。跻身世界7大人工灌区之列的淠史杭工程,从1958年秋开工,到1977年基本建成,设计灌溉面积为97.4万亩,建成后保证了近百万亩良田的灌溉。但现阶段,由于长年失修,主干渠老化,灌溉功能大大退化。类似的情况并非少数,水利部数字显示,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设于20世纪60-70年代,由于近20多年来管理维护较差、长期运行,设施普遍存在老化失修问题;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个别地区可灌面积减少50%。大型水利工程如此,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如何?对此,农民形容这些设施是“堰塘像碟子、渠道像筛子、水库像池子”,这就是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或许是因修复、改造现有农田水利设施需要投资过于庞大、欠账太多的缘故,迄今还没有人测算过这笔投资,笔者粗略估计应不会少于1万亿投资。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相对减少   建国以来,虽然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农田水利投资却呈相对下降趋势。   我国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减少始于1980年,这是因为,一方面1980年开始实施财政包干制,不少地方财政开始大幅度减少农田水利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业产量大幅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将政策重点转向工业化和城市,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明显下降,突出表现为国家财政对农业投资减少。相关研究表明,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六五”、“七五”计划,全国水利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4%、2.5%,低于改革前“四五”、“五五”时期的4.8%、5.7%水平。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从1999年后,国家再次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水利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25亿元,相当于1949-2000年的总量。但就相对指标来考察,同期农田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仅为1.23%。 投资理念偏差,劳力投入缺位   XX年,中央政府确立的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即“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自愿投入为基础、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新机制的出发点是为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通过采取政府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稳定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但新机制在投资理念上存在偏差,即混淆了投资性项目与公益性项目的差别,忽视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公益性,把本应该由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