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眼与眼眶疾病的影像诊断PPT
视神经管骨折 视神经管骨折—视神经增粗 眶缘骨折 眼眶爆裂性骨折* 概念: 指外力作用于眼部 使眶内压力骤然增高 致眼眶内部发生 骨折而眶缘无骨折 眼眶内侧壁及下壁容易发生 眶壁爆裂骨折1 眶壁爆裂骨折2 眼眶骨折的其他征象 眼肌改变 眼球改变 视神经改变 眶内其他软组织 眼部异物 异物的损伤:物理、化学 异物的位置:眼内、球壁、眶内异物 异物种类:金属类、非金属类 异物吸收X线的程度:不透性、半透性、透光异物 检查方法:X线、CT—主要、MRI 眶内异物 眶内异物木块1 眼与眼眶疾病影像表现 眼眶的解剖 为四边锥体形骨性深腔 开口向前、向外,尖向后、向内 由额骨、筛骨、蝶骨、腭骨、泪骨、上颌骨和颧骨7块骨构成 成人眶深40-50mm 检查方法: 平片 CT MRI B超 DSA 眼眶X线平片 1、眶窝密度增加 2、眶壁改变 3、局限性 平片异常表现 视网膜母细胞瘤 胚胎性恶性肿瘤;常因白瞳而求医 3岁以下儿童眼球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具有遗传性,单眼或双眼发病 影像学表现CT: 球内实质性占位 强化 钙化—特征性 侵犯: 视神经增粗 眼眶骨质破坏 远处转移 肿瘤的分期 肿瘤钙化率80-95%---重要诊断依据 脉络膜黑色素瘤-增加 MRI:因含顺磁性物质 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特征性 眶内良性肿瘤之眶尖空虚征 肿瘤边缘钙化灶 眶内炎性假瘤* 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增殖性病变 病理特点:形成肿瘤样病变 组织类型:六类 弥漫炎症型、慢性肉芽肿型、胶原组织增生型、慢性泪腺型、肌炎型、腺管型 影像学表现:表现多样,但无特异性 分型 眶隔前炎型 眼外肌型 肿块型 眼球壁型 视神经束膜型 弥漫型 泪腺型 巩膜周围炎型 眼球壁增厚 肿块型 软组织肿块;轻中度强化 MRI:T1WI低信号;T2WI---高、低信号、低信号与纤维组织相关 泪腺炎型 CT:泪腺肿大、无局部骨质破坏 MRI:T1WI----中低信号;T2WI----中高信号 弥漫型 病变弥漫: 眼外肌、泪腺、眼环、视神经、球后密度增高 眶内结构显示欠清,边界模糊 肌炎型 眼外肌粗大: 多根或一根 包括肌腱、眼环的眼肌弥漫性肥大 边缘可模糊不清 MRI:等信号、 等或略高信号 鉴别诊断: 弥漫性炎性假瘤V眼眶蜂窝织炎: 症状重、病程短急、眶骨破坏 肿块型V眶内真性肿瘤 泪腺炎型炎性假瘤V泪腺肿瘤 肌炎型炎性假瘤V Grave’s眼病 Graves眼病 临床表现 甲状腺相关的免疫眶内病变 无痛性突眼 不一定有甲状腺功能异常 眼型Graves病(甲功正常) Graves眶病(甲功异常) 影像表现CT : 眼肌增粗(内、下直肌为著),强化 MRI:中等信号眼肌增粗 鉴别:涉及多条眼肌、不涉及眼环肌腱 视神经脑膜瘤 成年人发病 肿块常为高密度 MRI信号与颅内脑膜瘤信号相似 增强同脑膜瘤 特征:轨道征 视神经 眼球 肿瘤 脑膜瘤 视神经胶质瘤 儿童多见 成人有恶性倾向 视力减退,眼球突出 视神经胶质瘤 CT、MRI表现: 视神经条状/梭形增粗 软组织密度或信号 轻度/明显强化 可伴视神经管扩大 MRI首选 视神经胶质瘤 鉴别诊断 视神经脑膜瘤 视神经炎 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增宽 神经鞘瘤 眼眶和视神经管的骨折 眼眶壁骨折 CT表现: 显示骨折线 畸形和软组织损伤 * * 球内强化实质性肿块,实质 钙化—特征性 向颅内侵犯---视神经增粗 恶性-眼眶骨质破坏远处转移 肿块型:边界清楚软组织肿块轻中度强化、MRI:T1WI低信号;T2WI---高、低信号、低信号与纤维组织相关 B超因眶内脂肪组织弥漫性肿胀,使眼球后脂肪垫光团增大,光点稀疏。眼底肿胀及炎性细胞浸润,而使视神经侧边回声向后延长,病变严重者可见筋膜积液,表现为球壁弧形无回声区,与视神经无回声区相连形成“T”型征。早期眼外肌水肿明显,内回声弱,光点少,随着病变发展,肌内出现纤维化,内回声增强,光点增强。 NF1 patients sometimes develop optic gliomas, which are tumors of the optic nerve. Connecting the eye and the brain, the optic nerve is responsible for eyesight. a.b平扫T1WI,c.d增强 主要起源于感觉神经(眼神经及其分支),多见于20-50岁, 包括Antoni A型细胞的实质区, Antoni B型细胞的疏松黏液样组织区. 位于肌椎内外,以上直肌上方的肌锥外多见. 与感觉神经分布区有关 可跨颅内外生长呈哑铃状 肿瘤实质密度较低,CT约35HU. 信号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