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国音乐传播的30年历史.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议中国音乐传播的30年历史   听我爸爸介绍,70年代,电影是他们最主要的大众娱乐,那时大家会唱的歌曲,基本上都是从电影里学来的。―部分是戏曲电影,最熟的是曲剧《卷席筒》,然后就是《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还有就是《知音》和《红牡丹》以及《梅花巾》的主题歌等。还有《少林寺》的主题歌。至今还记得爸爸骑自行车带我回家的路上教我唱《知音》的情景。那时最红的就是李谷一和蒋大为,班上的文娱委员老自吹自己唱歌好,别人就说她是“气死李谷一,吓死蒋大为”。而王洁实和谢莉斯是当时除了李谷一和蒋大为外最红的歌星,他们那时就是校园歌曲的化身。《蓝花草》、《赤足走在田埂上》、《外婆的澎湖湾》等台湾歌曲最早都是他们唱红的。   80年代初期,大多数家庭都并不富裕,所以听歌的途径多是学校的大喇叭(学校广播站)里,好一点家里有个小喇叭(收音机),再好一点的家庭可以从黑白电视机里听电视节目里的歌,只有少数家庭买得起单卡的小三洋可以听磁带。86年那会儿,录音机相对普遍了起来,但基本上都是翻录磁带。1983年,从黑白电视机里,我哥哥第一次看到了香港连续剧《霍元甲》,除了好看的故事和迷踪拳等功夫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徐小明唱的片尾曲《万里长城永不倒》,那个时候不用蹩着舌头唱这首歌就代表你很老土。接下来,香港连续剧的主题歌就成了我哥哥学唱歌曲的主流,后来的《万水千山总是情》、《再向虎山行》、《陈真》、《霍东阁》莫不如此,而最高峰自然是《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的插曲,在那几年,几乎没有歌曲能红过这些歌。1987年,电视剧《雪城》和《便衣警察》相继播出,当中的主题歌《心中的太阳》和《少年壮志不言愁》随即唱便大街小巷,而这两首歌的演唱者都是刘欢,他也成了那一年最火的歌手。随后,越来越多的电视剧歌曲结伴扎堆而来,如农村题材系列的《篱笆女人狗》、《辘辘女人井》、《女人不是月亮》还有清末题材的《康德第一保镖》等,这些歌真正捧红了内地一大批实力老将,刘欢毛阿敏韦唯那英范琳琳朱桦都是其中干将。这些歌伴着同时期进入的台湾电视剧歌曲,共同成为了那几年的另一波听歌潮流,而那个时候,印象中所有的歌手,不是在唱电视剧,就是在扒电视剧,最火的磁带就是这些电视剧歌曲拼盘,谁唱谁红。然而进入九十年代,电视剧歌曲就不再那么像灵丹妙药了,到了21世纪,真正能红的电视剧歌曲,就更屈指可数了。   大概是受台湾那些音乐节目的启发,在九十年代最初的几年,一些广播电台自办的音乐节目纷纷开始设立自己的排行榜,光是武汉就有好几个榜。最初的那些排行榜基本上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记得我在大学时,每个周六的晚上、周日的中午和晚上,我都会守在收音机旁,等候那些榜单的揭晓,并且要一一地用小本本记下来,有时自己顾不上收听记录,同寝室的同学也会帮我记的。这些榜单成了当时购买磁带的主要依据。但1994年之后,各种排行榜越来越多,一是听不过来,二来,也开始良莠不齐,慢慢也就没了那种热乎劲儿。说到排行榜,就不得不说《音像世界》,我所获得的最早的排行榜就来自于《音像世界》这本杂志。这本杂志我从1989年开始,期期必买,正是从那本杂志中,我获得了大量的流行音乐信息,这也是我当年能成为同学中的流行音乐专家的资本所在。这本杂志每期登出的排行榜以及“摩登谈话”、“随听随讲”等评碟栏目,都成为了我当时购买磁带的主要指南。很多欧美乐迷也是从这本杂志中开始开窍的,当时连载多期的“对话摇滚乐”就对后来的摇滚乐迷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而现在看来,这本杂志还影响到后来很多乐评的写法。内地流行音乐的重心,最初是在南方。早在百名歌星演唱会之前,广州就活跃着一批流行歌手如安李唐彪刘欣茹等。青歌赛的头几届,大奖几乎全让广东歌手拿走了,而西北风的起源也是广州的解承强创作的《信天游》。记得九十年代初,国内的四大唱片公司中唱广州、太平洋、白天鹅、新时代全在广州。1991年,毛宁的(涛声依旧)和杨钰莹的《风含情水含笑》唱红全国,“金童玉女”形象深入民心,这时我们才开始觉得,西北风之后,大陆终于又有了自己的流行歌。陈晓奇、陈珞、许建强、毕晓世、李海鹰、杨湘粤、张全复、颂今、陈树等音乐人开始频繁创作出如《晚秋》、《弯弯的月亮》、《蓝蓝的夜蓝蓝的梦》、《九月九的酒》等一批好歌,紧接着也推出了像林依轮、高林生、陈明、麦子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新歌手。但是到了1995年,大批广州歌手开始北上,流行音乐重心也随之北移。1993年中央台的《东方时空》开辟了《东方时空金曲榜》,大陆也开始有了自己的MTV,全国不少的新歌手新歌都在这里露面,譬如高枫的《大中国》、逯学军的《爬山》,宝罗的《哪里天涯有鲜花》都是从这里听到的。1994年,歌坛一下子变得好热闹。南边有李春波、陈明、林依轮、黄格选、张萌萌、廖百威、高林生、甘苹等,北边有陈红、陈琳、潘劲东、谢东、孙悦、景岗山等,上海还有王焱、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