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牛,也姓秦.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姓牛,也姓秦   牛根生生于1958年,现任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从事乳业27年;   信奉“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   2004年底,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      我为什么叫牛根生      好多人对我名字好奇:姓“牛”不说,还叫“牛根生”,难道天生就是一个做牛奶的?“姓与业的巧合,是本名就是牛根生还是做了与牛有关的事业而改名的呢?”   我来到世上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经历了人生的第一场变迁。   1958年,我出生在呼和浩特郊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亲当点小官,任生产队的小队长。那时候用现金代公粮,父亲作为小队长得带头交,可是又没钱。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就把办法落在卖孩子上。我是五个孩子当中最小的一个,出生还不到一个月。父亲狠狠心,就把我卖了,价钱是50元人民币。那时候的50元不得了。城市每人每月有5块钱生活费就够了,农村则只需3元。   买我的养父姓牛,职业是养牛,从此,我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牛根生”这个名字是养父取的。由于养父养母自家未生孩子,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所以给我取名“根生”。      非常特殊的家庭      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家庭:养父解放前被抓过壮丁,当过警察,在国民党逃离大陆前,阴差阳错,文档上给了他一个虚拟的头衔―警长;养母当过国民党高官的姨太太,在旧社会里就飞机上飞上飞下。这样两个特殊的人,处在那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自然没有好果子吃。   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官太太的养母曾把自己的财产广为散发,一部分直接送人,一部分作了寄存,东寄存一点,西寄存一点。20世纪60年代,生活困难,养母领着我试图找回那些寄存的东西。人家不仅不认,还把我们母子俩轰了出去。   文革期间,养父养母被拉去批斗,并被责令扫马路。母亲病重,扫不了马路,就由我替她扫。我那时也就八九岁的样子。怕同学们看见后取笑,我每天凌晨四点钟就起来替母亲扫大街。   即便这样,同学们还是知道了。我的噩梦随之来临。母亲挨批斗的时候,我就在一旁搀扶着,接受一阵又一阵唾骂……到了班里,不管男生女生,谁不高兴了都可以打我,有时甚至一群人围上来轮番打我,而我所能做的,就是蹲在墙角,抱紧脑袋,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多年后,有人问我:“为什么不还手呢?”我告诉他:不还手挨的打会少得多,一旦还手就可能没完没了地挨打!   我也不能总挨打呀。自己斗不过,就得想办法团结和发动别人。母亲给我一毛钱、两毛钱,我都和大家一起花,结果,大家都听我的话,时间长了,我让干啥就干啥,我让打谁就打谁。于是,我一步步成了“孩子王”,从此远近闻名。如果问我“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理念起自什么时候,我想应该就是这个时候。   我14岁的时候,养母去世了;不满20岁,养父也离开了我。   养父死后,子承父业,我“顶班”进了养牛场。养父前前后后养牛、送奶38年,我到今年也与牛整整打了28年交道,父子两代人合起来,做“牛的事业”已有66年。   日月翻转,物去人非,抚今追昔,涕泪横生。唯养母嘱咐我的两句话终生难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      我是怎样找到生身父母的      小时候,四方邻居人多嘴杂,不少人说我是“抱养的”。养父母为了消除我的疑虑,专门找来证人,说我不是抱养的。   究竟是不是抱养的,我实际上一直没去深究。我对抱养是这样理解的:如果没生没养,都待你这么好,那应该比生的养的还要亲。   养母去世后,说“抱养”这种话的人就更多了。后来,养父续弦;不久,又得了重病。这时候,托克托县生父母那边,二哥捎话,要我相认。三叔(养父的弟弟)看我可怜,希望我有个好的归宿,也向我道出实情――于是,“抱养问题”第一次得到了确证。但我想,养父还活着,我又不太听话,此时若与生身父母相认,会让养父误解、伤心。所以,就没认。   养父去世后,生父母那边又来人,要相认。我这时又犯起了另一个嘀咕:生父母那边两哥两姐都成家了,而我还没成家呢,每月只挣个二三十元,还得养活继母,入不敷出,如果这时候相认,到底是想让人家给我娶媳妇呢,还是想让人家给我帮事业呢?所以,又没认。   1986年,我在原企业当了车间主任,雇了一帮临时工在公司院里搞循环水。中午在职工食堂招待他们吃饭的时候,就听两个人相互攀谈:   “你是哪儿的?”   “托县的。”   “托县啥地方的?”   “什拉毫的……”   听到这话,我心里一动,因为三叔跟我说过,我的生父母就是“什拉毫村的”。   于是,我就向他们打听村里有没有姓秦的人家。工头见我问得仔细,便说“这事问拐子,他刚从什拉毫过来。”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