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心理干预.docVIP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心理干预.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心理干预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心理干预 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心理综合科 621000 摘要:针对苯丙胺所致精神疾病的患者用药物和非药物(心理干预)治疗,将60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一般常规性的措施基础上,采用了积极主动的干预措施。采用临床WilliamW.K.Zung 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 和焦虑量表SDS量表,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结果:患者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者间的差距有县局的意义。结论:综合双心诊疗模式,能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苯丙胺;心理干预治疗;焦虑;抑郁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精神活性物质如春笋般发芽,现在最流行的新型毒品(简称:苯丙胺)精神活性物质滥用 (俗称:冰毒也叫甲基苯丙胺)的患者逐渐增多,尤其以青少年为主,对他们的戒断治疗非常重要。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摄入人体后会影响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的物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精神活性物质在我国迅速蔓延开来。其主要的受害者以青少年为主。精神性物质泛滥可以说是当前我国社会面临主要问题之一,并且精神性物质逐步的走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的人格和心理的正常状态,给家庭的和睦乃至社会的稳定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要对其加以研究,对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心理干预,解决好相关问题,维持好社会的和谐发展。 2、选题的意义及目的 2.2.1 选题意义 诱惑多少所谓追求“时尚”的年轻人落入陷阱。给长长期滥用冰毒的人,严重者出现精神混乱、性欲亢进、焦虑、烦躁、幻觉状态。长期滥用可造成慢性中毒、体重下降、消瘦、溃疡、脓肿、指甲脆化和夜间磨牙。高剂量或重复使用“冰”可产生中毒性精神病,表现有被害妄想、幻觉,多为幻视,也可能出现听幻觉和触幻觉。现代医学称之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病。毒品的耐受性随长期使用而增加,对于未产生耐受的人,使用苯丙胺30毫克便会引起中毒。而有报道,长期滥用者,为了达到初期使用时的欣快效应,竟将剂量增至2000毫克,这极易引起急性中毒,可造成惊阙、痴呆、昏迷甚至死亡。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快感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也引发出一系列的刑事案件。 家庭的伤害:只要一个家庭里出现一个吸毒人员,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长期负担社会支持也差。 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种类有苯丙胺、酒精、鸦片、大麻、催眠药、麻醉剂、兴奋剂、抗焦虑药和烟草等。 2.2.2 选题目的 希望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后能使患者认识冰毒的危害,走出那个恶魔般的圈子,回归社会。 3.1 研究对象 本科室收治的2015年8月~ ~2015年9月收治的60位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随机化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共60例,其中男性48例,女12例;年龄17~45岁,平均年龄?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0例,中学37例,小学13例。所有病例均已经临床确诊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见表3.1。 3.1患者基本资料 1)神活性物质(苯丙胺):中枢神经兴奋剂,可减少嗜睡及疲劳感。小量口服5~10mg,可解除疲劳、提高精神及兴奋性。一般作用时间维持4小时。继之出现疲劳嗜睡。每日小量服用,很快产生耐药性。戒断综合征中以抑郁最常见,症状在停药48~72小时达最高峰,以后逐渐减轻。严重者精神症状持续数周之久。长期、大量服用苯丙胺,可出现苯丙胺性精神病。临床症状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十分相似:在意识清晰情况下出现被害妄想,援引观念。但持续时间短,停药数天、最多数周即消失。吸食后自身感到特别愉快,精力充沛,欣喜若狂,充满自信。可出现错觉和感知综合障碍,兴奋和恐惧。继之出现抑郁、不安,共济失调,以睡眠告终。 2)诊断标准:1、有长期或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历史。 2、对精神活性物质有强烈的渴求。 3、尿检苯丙胺阳。 3)排除标准:1、以2年以上未吸食同类药。 2、病程超过3个月需考虑其它精神疾病。 3、尿检阴性。 3.2一般资料 入院时根据病人亲属及病人本人提供病史,采集的病人基本信息。 本科室收治的2015年8月~ ~2015年9月收治的60位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随机化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共60例,其中男性48例,女12例;年龄17~45岁,平均年龄治疗组35.8plusmn;7.5 对照组3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