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另一种形式.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空的另一种形式

天空的另一种形式.txt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乐观和悲观对这个世界都有贡献,前者发明了飞机,后者发明了降落伞。  1   黄昏迫近蒿村,也迫近了一个少年的内心。蜻蜓在田野收集着最后一批阳光,它们是乡间最终的定居者。大山的背影像裙子一样早早地把山脚笼罩,我干完田里的最后一点活,拖着疲惫的身躯,开始收拾东西,扛起锄头,挑着箩筐,希望一天的辛苦和收获能赶在夜色之前早一步抵达温暖的家。   田蜿蜒曲折,是狭长的梯田,从半山腰折折叠叠一直排列到山脚。远看跟楼梯一样,我们把这块地方叫做“楼田”。楼田的田哪怕只有几分大,田埂也有里把路远。我走在下面的田埂上,抬头看上面的田,感觉田就长在自己的头顶上,和盘踞在自己头上生活一样,沉重庞大,辽阔深邃,望不到头。   这是多年前的瞬间感受,多年后的我有了不少的阅读经验,我发现:很多人都费尽心机地描摹自己的故乡,故乡的山山水水,和那些过不了多久就要换上一茬的花草树木,不管它们是多么的贫瘠与匮乏,总是和土地上的人们一起,被作家们赞美着,歌颂着,从而逼得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最为壮观一派——乡土文学,却大多对田避而不谈,他们不敢面对田,因为田是用来奴役人的。作家们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田在奴役人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喂养人,让人使唤。“均田免粮”,所有的农民起义的目标都指向田,忘却了田的作家们,在我看来就是一群大逆不道的逆子,是不容宽恕的。   田作为土地上的一块,是土的一种特殊形式,可能是山的外延,也可能是家的备胎。山里的地,整平了,开垦出来,蓄上水,种下稻子,山就成了田;再挖深一些,就演化成了池塘;要是田被抛荒长了草,就成了山的一部分;抽干了下基脚,长出来的则是一座房子。   我们蒿村没有宗教,大家不信鬼神,只信命,但命是看不见的,看得见是田地和粮食。一条村道只有一个走向,一头通往家,另一头通向田。田种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不会多修,也不会少修。种田人觉得只要能吃好睡好,种好田,打足粮食,就行了,一条路只要能通到田里就够了,没有必要把路修那么远,把力气浪费在多余的东西上。   2   并不是每个出生在农村的人都有田,我是没有田的。我一直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我们是生长在新时代的人,农民翻身当家做了自己土地的主人这类话,倍感怀疑。   农村分田到户单干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就连哥哥都差点成为了没有田的人。母亲告诉我说,头天晚上队开会分田,怀着大肚子的她百般努力,并没有得到村民们的同情,没能为肚子里的人争得一个份额。肚子里的哥哥似乎感受到了来自他母亲的委屈,在开会结束的当晚性急匆匆地赶到了人间,为他,也为这个家庭争得了难得的一份田:八分六厘。全村每个人还不到一亩。   不管这个村子的人增加多少,田是有限的,等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田地早就被瓜分完毕了,连离村落好几里的高山田都不例外。像我这样一个没有田的人,在农村被视为多余的人,我必须挤压属于父母兄弟那一份。从我懂事的第一天起,我一刻都没忘记“多余人”的身份。每餐上桌前母亲都要说上一句,吃饭一粒米都不能浪费,我们是四个人吃三个人的饭。   蒿村是个山窝窝里的村子,山里的田,光照时间不足,粮食产量低下。每年打下的粮食,除了给人糊口外,还要喂猪,养鸡养鸭,这些是能给家里带来钱的东西。在别无其他出路的情况下,即便口粮是如何紧张,也不能不饲养牲畜,不养牲畜的人家,会被看做败家子,破落户,一家人都是好吃懒的做货色。那时候,哪家嫁女儿,判断男方是否可靠的最大依据就是,到他们家的仓库去,用手敲一敲,看仓库剩下几块板子,还够不够吃上一年,够不够养活他的女儿。看他们家上桌吃饭用多大的碗,碗用得太大是靠不住的,那说明这家人不会安排生计。   我第一次感到田的重要性,是在目睹了一家三兄弟的反目成仇之后。   老举爷爷六十多了,他认为自己不用亲自再种田了,他决定分家,把两个老人的田平分给膝下的三个儿子。田分远近,而且有的敞阳,有的朝阴,产量是不可比的。老举爷爷自以为公允的搭配办法,得不到三个兄弟的同意,他们总觉得其他两人沾了便宜,自己吃了大亏。于是你死我活,大打出手。三个儿子躺下了两个,还有一个撂断了脚。我无法理解他们这样的举动,不就是几分田么,为什么亲兄弟都要争个你死我活。我当时的还只是一个会看热闹的孩子,我不知道一年多打两百斤谷子,和少打两百斤谷子对一户人家的重要性。但我只知道了田对种田人家是重要的,足以让手足相残。我听见老举爷爷在山上给三个儿子挖草药治伤的时候叹着气说:“孽子呀,三个不争气的东西,怕是有一天要把老骨头饿死!”   哥哥和我成长,把全家送入了一段饥荒史。   那时候种田每亩要上交给国家一百多斤,而我们蒿村的亩产才700斤。赡养爷爷奶奶要几百斤,学校寄宿要三百多斤,有时候碰到急事拿不出钱,也只能向粮食要,一年到头,即便吃都不够,逼得没办法总要卖上那么几百斤。于是,每年青黄不接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