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书简选注.doc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湛若水书简选注

湛若水书简选注 编注:湛柏欣 前言 湛若水的传世书简,其内容大部分是湛若水与别人论学或回答别人的请教,是于研究湛若水的心学、教育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其中,湛若水给王阳明的书简尤为重要。另外,从湛若水的书信中也可以了解他的处世态度、交际圈子和一些事迹。 上白沙先生启略 门生湛雨顿首百拜尊师白沙老先生函丈执事。自初拜门下,亲领尊训至言,勿忘勿助之旨,而发之以无在无不在之要,归而求之,以是持循,久未有著落处。一旦忽然若有开悟,感程子之言:“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认出来。”李延平云:“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愚谓“天理”二字,千圣千贤大头脑处。尧、舜以来,至於孔、孟,说中,说极,说仁、义、礼、智,千言万语都已该括在内。若能随处体认真见得,则日用间参前倚衡,无非此体,在人涵养以有之於己耳云云。丁巳冬十月一日,门生湛雨百拜顿首顿首谨启。(雨乃先生避祖讳旧权改名) 注:这是湛若水写给老师陈白沙的一封信。陈白沙(1428—1500年),明代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新会人,明代之学从他“始入精微”。在此书简中,湛若水告诉老师自己对“体认天理”的理解,我们从此书简中可以知道,湛若水当时已经提出了其心学宗旨 “随出体认天理”。 先次与阳明鸿胪 不肖孤稽颡,别来无任哀恋,昨承面谕大学格物之义,以物为心意之所著,荷教多矣。但不肖平日所以受益於兄者,尚多不在此也。兄意只恐人舍心求之于外,故有是说。不肖则以为人心与天地万物为体,心体物而不遗,认得心体广大,则物不能外矣。故格物非在外也,格之致之之心又非在外也,於物若以为心意之著见,恐不免有外物之病,幸更思之。老兄仁者之心,欲立人达人甚切,故不免急迫,以召疑议。在易之咸,以无心感物,物之感也深。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其上六,咸其辅颊舌,腾口说也。感人以心且不可,况以颊舌乎?此不肖与老兄当共戒之。 注:阳明 答阳明 西樵两承远虑,非骨肉之义,何以及此!然此山敻出江海之间,绝与后山不相涉,且远二三百里。山贼不利舟楫,广间士夫多好事者为之耳。不劳远念。所示前此支离之憾,恐兄前此未相悉之深也。夫所谓支离者,二之之谓也,非徒逐外而忘内,谓之支离,是内而非外者亦谓之支离,过犹不及耳。必体用一原,显微无间,一以贯之,乃可免此。仆在辛壬之前,未免有后一失,若夫前之失,自谓无之,而体用显微,则自癸甲以后自谓颇见归一,不知兄之所憾者安在也? 注:王阳明认为湛若水“逐外”,湛若水除了解释自己“心”的学说外,还指出不仅“逐外而忘内是内而非外者大小远近分 答阳明王都宪论格物 两承手教格物之论,足仞至爱。然仆终有疑者,疑而不辨之则不可,欲辨之亦不可。不辨之,则此学终不一,而朋友见责。王宜学则曰:“讲求至当之归,先生责也。”方叔贤则亦曰:“非先生辨之,其谁也?”辨之,则稍以兄喜同而恶异,是己而忽人。是己而忽人,则己自圣而人言远矣,而阳明岂其然乎?乃不自外而僭辨之。盖兄之格物之说,有不敢信者四。自古圣贤之学,皆以天理为头脑,以知行为工夫,兄之训格为正,训物为念头之发,则下文诚意之意,即念头之发也,正心之正即格也,於文义不亦重复矣乎?其不可一也。又於上文知止能得为无承,於古本下节以修身说格致为无取,其不可二也。兄之格物训云:“正念头也。”则念头之正否,亦未可据。如释、老之虚无,则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诸相无根尘,亦自以为正矣。杨墨之时皆以为圣矣,岂自以为不正而安之,以其无学问之功,而不知其所谓正者乃邪,而不自知也。其所自谓圣,乃流於禽兽也。夷、惠、伊尹,孟子亦以为圣矣,而流於隘与不恭而异於孔子者,以其无讲学之功,无始终条理之实,无智巧之妙也。则吾兄之训徒正念头,其不可三也。论学之最始者,则说命曰:“学於古训,乃有获。”周书则曰:“学古入官。”舜命禹则曰:“惟精惟一。”颜子述孔子之教则曰:“博文约礼。”孔子告哀公则曰:“学、问、思、辨、笃行。”其归於知行并进,同条共贯者也。若如兄之说,徒正念头,则孔子止曰“德之不修”可矣,而又曰“学之不讲”,何耶?止曰“默而识之”可矣,而又曰“学而不厌”何耶?又曰“信而好古敏求者”何耶?子思止曰“尊德性”可矣,而又曰“道问学”者何耶?所讲、所学、所好、所求者何耶?其不可四也。考之本章既如此,稽之往圣又如彼,吾兄确然自信而欲人以必从,且谓圣人复起不能易者,岂兄之明有不及此?盖必有蔽之者耳。若仆之鄙说似有可采者五。训格物为“至其理”,始虽自得,然稽之程子之书,为先得同然,一也。考之章首“止至善”,即此也,上文“知止、能得”为知行并进,至理工夫,二也。考之古本下文,以修身申格致,为於学者极有力,三也。大学曰:“致知在格物。”程子则曰:“致知在所养,养知在寡欲。”以涵养寡欲训格物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