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五味实质探讨
中药五味实质探讨 中药五味实质探讨 更新日期:2009-11-24 点击: 周祯祥 五味,系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长期以来,五味作为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用以概括药物的某些功能特点,解释药物的奏效原理,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然而,关于五味的记载和论述,历来存在着相当混乱的状态,不利于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中药五味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迄今尚无一致的认识。笔者在复习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仁。 1 五味口尝之滋味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1],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如生姜味辛,甘草味甘,黄连味苦,乌梅味酸,昆布味咸等,皆入口则知其味,是药物真实滋味的反应。“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尝试药味,认识药物实践活动的真实写照。 以口尝确定药味,古代医家论述颇多,如张景岳《景岳全书》记载:“每当用药,必逐件细尝”。石寿棠《医原》强调说,凡药味“但须平昔亲尝,方能无误”。杨华亭《药物图考》指出,书中“所收之药,皆经亲尝,甚如白砒之毒,亦莫不试以口体。”以上诸家均强调了药物之滋味必须“细尝”、“亲尝”,这是确定药味的首选方法和基本途径。 药物和食物的滋味,是人类味觉感知的自然属性。然而,人类个体对滋味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且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真实、客观地反应药物和食物的滋味,其尝试的结果亦是很难统一的。具体来说,以下几个因素不容忽视。①气候因素:如同一罐猪肉,在西藏高原食用就比在青岛海滩上食用滋味美,这是因为人的味觉在低气压下最灵敏的缘故;②年龄因素:如老年人与青年人,味觉差异明显。一般青年人认为味美的食物,老年人则认为苦而酸。这是因为人们鉴别甜、咸的味蕾先萎缩,而感觉苦、酸的味蕾寿命却很长的缘故;③体质因素:体质不同,味觉差异亦较大。研究发现,在糖尿病、甲状腺肿瘤和青光眼的病人中,味觉因异常而成为味盲的人要比正常人高出许多倍。因此,过份强调口尝定味,而忽视诸多主观、客观因素,必然导致五味的不确切性,甚或产生歧义。 有人[2]曾对400种常用中药的药味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①现代文献记载的药味与口尝药味相同的占35.7%~42%,不同的占58%~64.3%;②文献最早记载的药味与口尝药味相同的占32%,不同的占68%;③最早文献记载的药味与现代文献记载的药味相同的占56%,不同的占44%。结果表明,古今药味与实际味道并非完全一致,相同的不及半数,而60%以上是不相同的。究其原因,或口尝定味出现的误差,或其他定味的方法掺杂其中使然。 王履早在《医经溯洄集》中,曾对口尝定味的方法提出过质疑。他认为,药物有“可尝者”,亦有“不可尝者”。“苟尝其可尝,而不尝其所不可尝”,是很难确定药物滋味的。在古今文献中,其可尝之味,皆给予明示;其不可尝之味,则避而不谈。这种现象不在少数。据孙 氏[3]统计,在《本经》中有21种药品缺少性味标示,在《中药大辞典》中无性味药物有1027种。其中属清末以前遗留的计499种,属清末以后本草及现代中药著作中存在的计528种。说明古今对药物之味,没有也不可能遍尝和亲尝。 2 五味功能的标志 药味肇源于口尝。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不同滋味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功能效应,并将药物滋味与功能联系起来。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最早概括了滋味与功能的关系,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后世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挥,使之日臻完善。如《本草备要》记载:“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泄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现行《中药学》教科书亦多宗此说。 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用药经验的逐渐积累,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功能已难以用味效关系来阐释。因此,就采用了以功能类推定味的方法。如把凡具有发散作用的定为辛味,凡具有补益作用的定为甘味,……等等。这种以功能定味的方法,在古今文献中均有记载。如雄黄,《本经》谓“苦,平”;《别录》谓“甘,大温,有毒”;《药性论》谓“辛,有大毒”。诸家记载不一,各执一端。《本草经疏》从临床实际出发,从功用着手,认为“察其功用,应是辛苦温之药。……此药苦辛,能燥湿杀虫”。又如阿胶味甘,尝之不甜;石膏味辛,尝之不辣,何故?因阿胶补血,故定为甘味;石膏发散,故定为辛味。诸如此类,皆根据药物已知功能来推断其味,使药味脱离或部分脱离口尝直接感受之味,成为药物功能的标志。它源于临床实践,是从药物实际疗效中推论出来的,因而,对临床用药具有更直接、更具体的指导意义。 从上可见,对中药五味的认识,虽然经历了由口尝到推论的发展过程,但味、效之间的关系问题,迄今尚未能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留置看护辅警笔试题(附答案).docx VIP
- 桥梁养护人员应知应会培训——桥梁常见病害检查与养护(下部结构及附属设施)课件.pptx VIP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专项练习3.pdf VIP
- 2025年工作总结ppt模板下载.pptx VIP
- 超构表面透镜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应用.pptx VIP
- DB54T 0248-2022 藏沙蒿栽培技术规程.docx VIP
- DB2311T 063-2023 黑河马 地方标准.pdf VIP
- 医疗器械购进管理工作程序.doc VIP
- 公路桥梁养护员应知应会-桥梁养护管理基本知识与养护检查工作流程.pdf VIP
- 2024年北京市中小学生天文观测竞赛试题附答案.doc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