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意志再谈对小提琴人才培养的思考
头脑、身体、感受、意志——再谈对小提琴人才培养的思考 发表日期:2006-3-8 20:33:33 ??编辑:丁芷诺小提琴教学网 ???
上次我在“对小提琴人才培养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一些问题,现在想就这些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小提琴人才的培养过程和其他人才有什么不同?学乐器为什么要从小开始?为什么长期学小提琴有的人进步很快,有的人却越学毛病越多?有的孩子从小得了不少奖,后来却无声无息,有的小时平平,长大后却很好,这是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乐器的学习需要调动人的头脑、身体和感觉,正因为如此,普遍认为学习一门乐器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然而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进入乐器的学习中呢?
在小提琴学习过程中我们的人体有三个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1.头脑——头脑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司令部,演奏和学习小提琴需要有很好的记忆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离开头脑是没法学习和演奏小提琴的。
2.身体——演奏小提琴是靠通过两手操作乐器来实现的,离开双手也是无法演奏小提琴的。
3.感觉——音乐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如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对节奏的感受、听觉对音准的感受等,离开这些感官的感受及表达,乐器的演奏就可能与杂耍没有什么两样,这也是艺术与单纯技术的区别所在。
那么,这三个部分是怎样工作的呢?
头脑的发展是需要过程的,一个孩子小时候可能很聪明,但如果从此停止了学习,他的聪明就很有限了。如果小孩在成长中头脑得到了不断的锻炼,那么理解力、记忆力和分析能力都会越来越强、学习的速度也会加快,相反头脑也会疲劳、变懒、甚至依赖别人的头脑等。
身体的发展也有过程,小提琴技术是建立在双手动作基础上的,这就是为什么要从小学琴的原因,因为小孩的动作适应性最强,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他的双手可能跟着乐器的要求成长,人与乐器的关系一密切,动作就成了一种本能,乐器好像就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从小养成的是一种学习上的坏习惯,那么这种坏习惯一旦形成了本能后将会在日后的演奏中制造麻烦。有的小孩手的条件不是太好,手小、手软等,但在正确方法的引导下,使手按照乐器的需要发展也不是不可能的。
感觉是演奏的原动力,敏锐的感受是优秀的音乐演奏所不可缺少的,这种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是需要发展的。一个很有感觉的小孩如果在长期的技术训练中丧失了对音乐的敏感,感觉变得麻木了,无进一步表现音乐的要求这恐怕就不能说成是成功的教学了。因此可以说,学小提琴的过程是一个头脑、身体和感觉全面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其中某一项的单独发展。既需要身体对乐器的适应过程,也需要头脑和感觉的发展过程。然而当一个人在舞台上演奏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动作,听到他的感觉,但却无法看到他的头脑。我们无法知道这首曲子他学了一年还是学了一个月?是他自己工作的成果还是别人替他工作的?是在老师启发下有所体会,还是照着老师的要求以模仿来做到的?老师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为主还是以出效果为目的?
我们比较容易注意拉琴的动作训练,也会认为学乐器一定要从小开始,这种成果也比较显见,但对头脑和感觉发展的重视却很不够,而且甚至会出现有意无意地以大人的头脑来代替小孩头脑的情况,例如有的老师或家长为了“提高效率”,不仅上课加班加点,还要找陪练,一个不够,两个三个,弄得小孩完全成了不用动脑子的木偶,或者成了离不开老师而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在少年阶段的小提琴国际比赛中可以大面积获奖,而最终成为真正高级的专业人才却不多见的原因。当然要求小孩能像成人那样的工作是不可能的,但是再愚昧的父母恐怕也不会因为小孩初学走路会跌跤而代替他走路的。这也和其他的知识成果不同,舞台上的器乐演奏有时可以单靠动作来完成,而小孩的模仿力又特别强,往往尽管不那么理解乐曲却可以演奏得像模像样,如有的小孩演奏起来活脱像个小奥伊斯特拉赫,人们以为他长大了就会成为奥伊斯特拉赫,其实却不然。其结果是,老师加班加点就会使学生出好成绩,或者家长陪得越多效果越好。人们在为出好成绩而高兴时却往往忽视了这种方式所带来的后遗症。
在“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一书中,作者黄全愈写道:“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他认为:“本来“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教”的内容因为有许多是没有唯一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因此只要“传”给对方即达目的。在许多时候,对方对传授的内容可接受也可不接受”、“创造性只能培养,而不能教。创造性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和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初期的学习往往是以直觉和本能去感知世界的,这个阶段也是以模仿学会拉琴的,以后是一个习惯行为和确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