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阅读知识点总结.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名著阅读知识点总结

风雅颂、赋比兴《风》又称《国风》,一共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包括周南等的乐歌,共160篇。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明歌。《雅》是指人人都懂得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别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情比喻另一个事情。兴是从一个事情联想到另一个事情。《声声慢》叠字意涵叠字,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个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一个词重叠后可能会增加某些附加意义,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那个词的词性和词义。所以说,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涵义,有强调的作用,一箭双雕,常被古代诗人使用。《声声慢》一词运笔哀婉,凄恻动人,韵味无穷。篇首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而深,含意深刻。开篇“寻寻觅觅”劈空而来,侧重写行为,恰当地表达了词人当时的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词人如此“寻寻觅觅”,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但词人“寻寻觅觅”中的那种孤寂空虚,却真实可感:她在空虚中总想抓住点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抓到,一切安然归于孤寂空虚。“寻寻觅觅”四字,顿顿跌跌,情附于形,恰当地渲染了情境,如仅用“寻觅”二字就显得单薄,无此效果。主人公在“寻觅”一番后,什么也没有得到,因而感到“冷冷清清”,境界更凄寂。“冷冷清清”侧重写词人的状态,既是她闺房独处清冷环境的描写,又是她抑郁寂寞、心事难照的心态描写,四字既明写环境,又暗示心情。“凄凄惨惨戚戚”纯粹描绘内心感觉,使她坐卧不安,衷肠难述的悲凉心境的形象化描写。这十四字叠词都镌刻了词人难言的沉重,无声的哭泣。公安派: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主张:反对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所未发” 成就:在教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情趣逸致 代表人物:领袖:江盈科、陶望龄、黄辉 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 文学主张:(1)反对抄袭,主张通变;(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推崇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西厢记》的题材来源 唐代——元稹——《莺莺传》——“始乱终弃”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私奔出走”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美满结局”古希腊神话含义(1)古希腊民族最早的文学形式(2)没有文字记载,以口头流传在民间,世代相传(3)集体创作,没有具体的作者,不是文人创作,既不是别人的创作。(4)反映了人类童年时期古希腊民族童年时的思想生活。(恐惧、敬畏、解释、体验) (分类: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特点:(1)神人同形同性,高度人格化,(2)人本主义色彩《俄狄浦斯王》的悲剧魅力预定本质的毁灭——命运悲剧 主人公的自由意志与命运抗争,却最终被毁灭主人公被昏毁灭的必然性——英雄悲剧(回溯的过程,是自我毁灭的过程。个人对抗命运的必然失败)“知其不可而为之”——悲剧崇高感 俄狄浦斯行为悲壮,出身高贵承受着命运的打击,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抗争。以《西厢记》大团圆结局反映社会文化及审美取向看过王实甫的《西厢记》的都知道在这个故事的最后张生和崔莺莺突破了层层阻碍,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作者王实甫之所以在“始乱终弃”、“惊梦”、“大团圆”等诸多结尾中选取了“大团圆”,在当今时代看来是非常俗套的结局了,而在当时却是有其进步意义的。它虽有才子佳人之嫌,但毕竟还是写出了叛逆者的最终胜利。就这种大团圆形式而言,不能算落入俗套,因为这种形式在元初尚未成为令人讨厌的老一套,而是当时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我们不能离开时代背景,按照今天“开放式”去苛求古人。因此它不是强弩之末。从剧中人物形象来看,张生、崔莺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门第观念十分严重,“崔家女必须嫁郑家郎”,这是带有政治联姻性质的。因此,爱情与礼教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带抗拒性的。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爱情的结局不外:一种是“王魁负心,敫桂英报冤”的悲惨结果;一种是“文君驾车,相如题柱”的团圆结果。王实甫选择了后者,这是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欣赏习惯和追求幸福、快乐的乐观精神的;喜剧人物的命运应得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这是一种惩恶扬善的审美理想反映。一般说儿女团圆的结局总比冤魂的出现更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老百姓听书看戏喜欢那种头尾完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的戏;而写戏的人叙述故事也要有头有尾,结构情节也要有始有终,这是长期积淀下来的审美经验、愿望所决定了的。或许也正是这样子的故事,才吸引了如此之多的农民去看,当然这里面的农民有部分甚至大部分的人都不识字,平时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只有听这些故事来充实自己的娱乐生活,而故事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