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林语堂和《中国新闻舆论史》
林语堂和《中国新闻舆论史》时间:2004-4-29 13:05:01?来源:新闻与传播研究内容提要? 本文分四个方面介绍了林语堂英文版《中国新闻舆论史》。此书的内容分两大部分:古代的舆论批评和报刊的发展历史,其突出的贡献是在古代的舆论批评和共和以后的新闻事业状况。? 林语堂作为一个文学大家是享有盛誉的,但是他在新闻史方面的贡献却很少人详细地了解,有些人知道他曾经写过一部著作,但是没有看过,在林德海主编的《中国新闻学书目大全》中也只见其名没有注释。这除了其著作是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原因外,很大部分是因为他是用英文写的,并且一直没有翻译成中文。笔者最近在研究舆论史的时候发现了这本书的英文版本,据林语堂自传所说首次是芝加哥大学出版,而笔者所见是1968年纽约GREENWOOD再版。林语堂把它翻译为《中国新闻舆论史》。?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他研究了中国古代舆论状况和近代新闻事业的关系,在史料方面对30年代的新闻、文学界的描述也很有参考价值。虽然如方汉奇先生所讲不是十分严谨,仍有给人启示的地方,从中也可看到林语堂对中国舆论和新闻事业的看法。? 本书分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古代没有新闻事业时期的社会舆论,第二部分是新闻业如何反映社会舆论。他试图从这样的描述中寻找古代民意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探明新闻能在多大程度上表达民意。? 激烈的古代舆论批评 在舆论方面,林语堂认为古代固然存在着一些少量的官方公报如邸报,但是其在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远没有当时的舆论批评重要,也没有反映当时的社会情状。他认为即使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下,中国的舆论仍然是强大的,民众对统治阶级的批评甚至比西方更加强烈。而在舆论批评中最活跃的是有文化的士人,他们可以称为是“第四等级”。“这些无畏地批评国家事务的运动在儒家士人的历史中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应该说是充分地粉碎了那些认为中国人生来就与公共事务无关的理论。”[1]? 最早的舆论批评形式是一些歌谣和韵文,包括一些小说和戏剧,它们朗朗上口、易于流传,并且对统治阶级抨击的激烈程度是现代受审查的报刊所无法达到的,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即使几百年上千年也会不朽,对喜爱好名声的统治者也形成一种威慑力。? 对于古代大的舆论事件他基本上分为三个高峰时期,即汉代的党锢及其在魏晋的影响、宋代的太学生运动和明代的东林党运动。(笔者在看此书之前已经写出的一部分《舆论史》书稿中,列出的舆论高潮也包括这三个比较大的运动,但是笔者认为先秦游说之秋、清代的文字狱在当时社会也是影响比较大的舆论活动。)林语堂认为这三次大的高潮表现了代表舆论的文化公众与统治阶级之间的有组织的斗争,说明只要中国的士人被正确地领导和组织起来,就能有很大的勇气去代表正义,即使冒着一批又一批被杀的危险。但是在专制统治下它们遭到的惨败,“说明如果没有宪法保护士人和作家,拥有一个正常和固定的舆论势力是不可能的。? ”[2]另外一个后果是导致了后来中国人对国家事务的漠不关心,如魏晋时士人们? 用愤世嫉俗和放荡不羁来保住自己的头颅。? 这些舆论运动显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特点,汉代太学生和正直的官员反对宦官和外戚的斗争,是比较近距离的搏斗,所以往往是成群结队地被杀。而宋代的太学生运动是反对外来的入侵者,与汉代的有所不同,“首先,运动更加稳定并覆盖了一个半世纪而不是三十几年。其次,它反对外部政治危险比反对国内宦官暴政更多些,因此缺乏汉代内战和近距离搏斗的特征。第三,没有像汉代那样有组织的团体,因此没有陷入戏剧性的宫廷政变;它是相当稳定的运动,在运动中受到习俗的支持,用大规模的在宫门前联合请愿和抗议的形式出现。”[3]而明代的舆论批评则是通过制度的形式出现,即监察御史上奏章弹劾,并且是以密集的方阵前进,前仆后继地上请愿书。这些监察御史的使命是代表民意监督政府和皇帝的过失,他们相当于现代的政治评论家。但是当他们遇到阁臣和宦官的阻挠和迫害时,却没有法律规定他们享有豁免权。这个时期的舆论批评比较成熟,有东林书院作为舆论中心,有首都公报推波助澜。但是他们也受到了历史上最可怕的迫害,因为遇上了历史上最大的宦官魏忠贤。 这三次舆论批评的共同之处就是太学生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和朝中正直的官员相互激荡、呼应;三次舆论都是在国家、民族危亡时发生的,宋代主要是抗击外族侵略,但其斗争也是以反对国内的卖国贼为主,而汉代和明代的运动都是反对宦官和外戚专权造成的政治混乱现象。林语堂认为士人之所以对宦官和外戚这么痛恨,“最根本的是基于他们的性别和等级偏见”[4],因为宦官大部分是文盲和无知的,又是刑余之人,却把持了朝政;而外戚的背后是皇后,女性当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总是遇到很大的阻力,所以士人把政治的昏暗归结于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三次舆论高潮反映了中国民众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国家事务的关注,也反映了舆论越来越有组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