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上偷菜,该不该被取缔?
网上偷菜,该不该被取缔?
网上偷菜,该不该被取缔?
哥偷的不是菜,是寂寞的人生。10月11日,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执法监督处一名李姓值班人员表示,因为陆续接到市民投诉反映“网上偷菜”游戏的危害,文化部将对此进行研究。
这位工作人员称,互动“偷菜”功能属简单机械的操作,没有启迪思维和开发智力的益处,有可能对“偷菜”功能逐步取消或进行改良。老百姓如何看待“偷菜”游戏,到底该不该取缔该游戏?
大妈,文化部喊你们莫偷菜了
鉴于无益于启迪智力,加上“偷菜入魔”的案例频现,文化部已介入研究
目前还热衷于网上玩“偷菜”游戏的粉丝们可能要伤心了。据了解,热闹的“偷菜”已经引起文化部重视,鉴于其只是简单的机械操作、误事、甚至偷进现实,它有可能被改良甚至被取消。
“偷菜”偷进现实被拘
如果说你有过凌晨三四点起床“偷菜”的经历,那我们只能说对比这位来自甘肃的女士,你“中毒”尚浅。
其实,如果你还有印象,“偷菜”游戏淡出我们的视线已经有些时日了,这次再度引起我们注意也并非此前痴迷的白领,而是一位来自甘肃的中年妇女。
据上月底的《西部商报》报道,42岁的李女士家住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今年8月初,她独自一人到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西十里村附近转悠时,发现此地蔬菜大棚里的菜长得特别好。“网上偷菜不过瘾还不能吃,有啥意思!”她便动了进菜地偷菜的念头。
两天后的夜里,李女士打了一辆出租车,来到西十里村,蹑手蹑脚地偷偷潜入路边的一个蔬菜大棚。不到半小时,她就偷了许多辣椒和豇豆,慌慌张张地“收”菜回家。
尝到甜头的她此后又多次实践,偷多了还将家里吃不完的剩菜拿到当地市场卖掉。
直到9月20日凌晨,她再度出手时,被几名菜农围堵在了大棚里。当时警方称,李女士此前的行为已经引来了当地17户菜农的联名报案。此后,涉嫌盗窃的李女士被警方依法拘留5天,并处以500元罚款。
大妈加入“偷菜”行列
从涉案金额说,这只算一个小案子,但在网上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记者昨天再次对“偷菜”游戏现状进行了调查,和42岁的李女士一样,中年女性已经成为目前“偷菜”的主力人群。
“一般是对着电脑不知做啥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就上去偷一把。”“上班闲时,就打发下时间。”如今的白领几乎对“偷菜”的兴趣都已大大减低。拿过偷菜“接力棒”的,大多是白领们的妈妈、阿姨等大妈级人物。
今年54岁的吴女士现在每天下班后除了做家务,最热衷的就是“偷菜”。在她家里的电脑上,记者发现,共存了近10个不同的IM号,“都是我找那些不玩偷菜的朋友要来的,他们号里的农场全都是我一个人在打理。”吴女士说,尽管自己不会像女儿之前一样,熬更守夜到凌晨偷菜,但每天“农场”里的收成是绝不会忘记的。
吴女士告诉我们,好几个自己的“姐妹”都在玩这个,并且基本都是从儿女手中接过“接力棒”的。
文化部或不准“偷菜”
“从细节上讲,游戏的利弊很难有明确界定。”一位从事网络游戏运营多年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当“偷菜”从虚拟进入现实,单方面说是游戏有问题,或说是个人责任都不够客观。
据其介绍,目前网络游戏管理方面通常是依据今年8月1日才开始实施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第四章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当根据网络游戏的内容、功能和适用人群,制定网络游戏用户指引和警示说明,并在网站和网络游戏的显著位置予以标明。
同时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网络游戏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以及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而昨下午,文化部文化市场司的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证实,关于“偷菜”偷进现实的事,他们已有耳闻。“类似投诉此前也有。”他说,“偷菜”游戏中的功能确实能为网友提供一个充满自然情趣的虚拟场景,但整个操作都比较简单机械,在启迪思维、智力上并无太大作用,加上“偷菜入魔”的案例频现,故目前文化部已介入研究,有可能对其进行改良,甚至取消。但该人士并未透露具体时间安排。
整治不良游戏,功夫在游戏外
欲治“偷菜”瘾,不应机械地从游戏本身着手,而要消弭游戏狂热背后的社会土壤,改良民众的心灵环境。
“偷菜”游戏的风靡,让公共生活遭遇了不少现实性尴尬:老板抱怨白领员工们“上班偷懒玩偷菜”,丈夫厌烦老婆“玩物丧志不顾家”,尤为离谱的是,甘肃天水市李女士深受误导,竟真偷邻居家的菜来。许多文化学者更是痛心疾首,从某种意义上讲,“偷菜”负面影响高过了“偷窃”。
“偷菜”无助于智力开发,这观点并不偏颇。但“无法启迪思维”的实用逻辑,显然没法为取缔找出合理依据。同是“纯属简单操作”,怎么不禁俄罗斯方块等小游戏呢?说到底,取消意图源自于“偷菜”的社会影响。
“偷菜”的各种操作很简单,不像许多网络游戏,具备多强的刺激性和难度,它能红火,就在于它迎合了人们在枯燥生活中的放松和轻度娱乐需求。
弗洛依德有个“游戏宣泄理论”:“游戏是被压抑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