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信钢12X4规格切分轧制技术
信钢12X4规格切分轧制二棒车间2012.12.12信钢12X4规格切分轧制信钢精棒线生产能力为100万吨/年、最高轧制速度15米/秒,采用150毫米X12米钢坯。主要产品Φ12mm---Φ25mm的热轧带肋钢筋。全线轧机共有18架,呈平立交替布置(其中16#机架、18#机架为平立可转换轧机)。由粗轧机组Φ610X6架、中轧机组Φ480X6架、精轧机组Φ370X6架组成,全部为高刚度短应力线轧机。粗轧机组1#孔型为箱型、2#孔型为方形、其余为椭—圆交替孔型,中轧机组孔型为椭—圆交替孔型,精轧机组采用活套无张力轧制,有效的降低了辊耗、提高了孔型共用性。中轧后设有预穿水装置,精轧后设有高强度、耐磨冷却穿水管装置,实现控冷控轧轧制工艺,提高钢材的组织和性能。产品规格包括:其中Φ12 毫米、Φ14 毫米螺纹钢采用三线切分轧制技术生产,Φ16~20 毫米螺纹钢采用两线切分轧制技术生产,Φ22毫米、Φ25毫米螺纹钢进行单线轧制。2011年7月引进四线切分轧制技术生产Φ12 毫米螺纹钢。目前,该生产线两线、三线和四线切分的生产能力全部达到了日产3000吨以上,其中Φ18毫米、Φ20毫米螺纹钢最高日产达到日产4000吨以上。四线切分轧制技术在信钢的试生产情况信钢连轧精棒生产线于2011年7月采用四线切分轧制技术试生产12 毫米螺纹钢,设计终轧速度14米/秒, 机时产量为150吨/小时,采用17架轧机、双预切轧制。在调试生产的五个班次中,共生产出了合格产品3018吨。在随后的六个月中,共生产了12 毫米螺纹钢46960吨,由于存在轧机堆钢多、加速辊道摆动堆钢、裙板乱钢频繁和质量不稳定等问题而达不到设计水平,作业率低于60%,日产量徘徊在2000吨以下,没有把四线切分轧制工艺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上述情况说明我们在这六个月的试生产期间,各类事故量较高、各种技术经济指标较低,没有真正掌握四线切分轧制技术的诀窍。为此,我们必须对四线切分轧制技术进行充分的分析,消化吸收并优化创新。根据生产中各阶段事故发生集中区域分为:一.12#为扁形孔进入13#时因两架轧机距离26米,容易出现扭转造成13#不进堆钢。原因分析:12#为立轧容易出现辊错。解决方法:1.在机架上加焊两个双孔立板、并装四根顶丝可快速进行辊错校正。2.在两架轧机间辊道上安装2-3个压板强制对扭转轧件进行校正。3.12#轧槽槽底磨损不均匀易出现扭转,一般轧制5000吨-7000吨进行轧槽更换。4.11#平辊磨损较快、容易出现扭转,一般3000吨-4000吨进行轧槽更换。5.12#入口导辊间距过大或导卫与轧槽不在同一中心线。6.11#轧件宽展与12#轧件上下面尺寸相差4毫米以上同样容易出现扭转。二.切分刀粘铁皮出现单线窜钢或顶切分导卫造成堆钢。原因分析:1.切分导卫鼻尖、切分轮中心线、切分刀中心线不在同一中心。解决方法:安装、调整切分导卫时一定要紧固好各类螺栓,不允许出现上下或左右窜动。2.切分轮间隙调整过大或过小。解决方法:1.双切分轮间隙一般调整在0.3毫米-0.5毫米(部分厂家调整在0.1毫米)。出现两长刀外侧粘铁皮一般为双轮间隙过大造成。出现两外侧轧件头部在轧出切分导卫时撞击接料口两侧较为严重,一般为双轮间隙过小造成。2.单切分轮间隙一般调整在1.0毫米-1.2毫米(部分厂家调整在0.5)。出现双刀内侧粘铁皮一般为单轮间隙过小造成。出现短刀粘铁皮一般为单轮间隙过大造成。3.切分轮磨损严重、造成切分带撕开角度不符生产要求,造成切分刀粘铁皮。4.切分轮或切分刀窜动、偏移,造成切分刀粘铁皮。5.预切或切分架次因入口偏、导辊间距过大、轧机大斜面、黑头钢、头部肥等出现弯头或线差,造成切分刀粘铁皮。6.预切或切分架次轧槽磨损严重,切分带过厚造成切分刀粘铁皮。7.切分导卫冷却水量不足造成切分刀粘铁皮。三.17#、18#不进或17#、18#顶出口造成堆钢事故。原因分析:根据事故现象分析原因如下:1.头部肥是出现事故的主要原因。在原设计料形的基础上尝试对所有架次进行料形尺寸下调,粗轧下调2-5毫米、中轧下调1-2毫米,精轧确保充满度并没用耳子。2.堆拉关系造成的头尾肥。主控台根据电流趋势图和现场观察轧件运行情况,合理调整堆拉关系。标准调整活套设定高度,减少活套起套高度不稳造成的拉钢现象。3.导卫与轧槽间距过远使轧件头部咬入时出现偏移,造成咬偏或侧弯带来顶出口事故。4.导卫内孔过大或过小。内孔过大容易出现轧件运行不稳,来回摆动时咬入轧槽出现头部咬偏堆钢事故。内孔过小容易卡钢或轧件碰撞内壁造成头部偏移产生咬偏堆钢事故。5.导卫左右、高低与轧槽不在同一中心线。轧件头部咬入轧槽后出现侧弯(镰刀弯)、翘头、栽头等顶出口事故。6.万向节震动。因联轴器摆动严重,造成轧件头部咬入轧槽的瞬间出现弯头、翘头、栽头等顶出口事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