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展乡村游建设新农村_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乡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
发展乡村游建设新农村3———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乡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周俊(贵州民族学院旅游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本文以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乡为研究个案,研究了西部一个边远、贪困的少数民族村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以旅促农、助农增收的富民之路所取得的经验与启示,这对于像贵州这样的西部省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关键词: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新农村;布依族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644(2007)02-0159-04惠水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古老的涟江水不仅润育了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还浇灌出一朵朵自然纯朴、清新秀丽的民族艺术之花。其中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以其优美的旋律、悠扬的曲调、自然纯朴的情感、清新甜美的气息,唱向了贵州、唱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让世人注目。而《好花红》的故乡———贵州惠水县好花红乡则依托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民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使长期靠山吃山的农民真正找到了一条旅游扶贫之路,旅游致富之路。2000年以来好花红乡结合旅游扶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手抓农副业种植和养殖,一手抓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540元提高到2005年的1980元。增长了35%。旅游开发前,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86%以上,从事服务业的不到10%,2005年发展旅游业后,全乡从事旅游的人数达1240人,占全乡总劳动力的22%。旅游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使好花红乡的面貌焕然一新。尽管好花红乡的乡村旅游与北京、成都等大都市城郊乡村旅游经济发达区相比还存在档次低、规模小、效益差等不足,有待发展、完善和提高,但好花红乡作为西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贫困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农民迈上小康之路的实践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一、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加快新农村建设。为了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为“中国乡村游”主题年,要求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或城市郊区开展的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的旅游活动,它以乡村田园风光、特色农业景观、乡村民俗文化以及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为吸引物,以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休闲农舍等为载体,是让城镇居民为主的旅游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感受乡土文化、品尝乡村美食并从中获得愉悦的娱乐和审美活动。乡村旅游的主体是以城镇居民为主的旅游者,通过城市居民在农村3收稿日期:2006-11-16作者简介:周俊(1964-),贵州民族学院旅游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159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2旅游学研究周俊:发展乡村游建设新农村———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乡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的旅游消费,可以实现国民收入在城乡的再分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到以城带乡的作用。好花红乡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证明,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能够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与党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完全吻合。惠水县还有大量的具有开发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待在深山无人识”。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乡村旅游放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中加以考察,作为当前与今后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条件的地方应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建设新农村的有力手抓手。二、良好的人文、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经济发展与人文、自然生态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旅游活动都是人类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旅游,这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尤其重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来吸引旅游者,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好花红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它座落在“涟江———燕子洞”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涟江河畔。《好花红》这首布依族民歌,在数百年以前就流行于涟江河畔的一个布依族村寨———辉岩寨。辉岩寨位于惠水涟江大坝南岸的辉油坝上,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有耕地840多亩,橘园240亩。寨子周边分为水碾坝、上坝和底下坝。其特点是坝与坝相连,形成了寨连坝、坝连寨的格局。寨前有一条由北向南奔流不息的涟江,寨中还有一条叫西绕的清溪。辉油寨依山傍水,涟江清澈明亮,两岸苍翠对峙,寨子周边是成片成带的橘林,河边、沟坎、路旁还生长着一蓬蓬刺梨,真是“绿树掩青屋,稻麦掀金浪,四时花无尽,百鸟齐争鸣。”在这块土地上居中住的250多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