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概论-0-绪论
——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Seismology (美国地震学研究联合会) 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ational Earthquake Information Center --NEIC)地震目录 该目录由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 在线数据自1990年1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共计996170个事件。发震时刻为国际时。 崇德博智,扶危定倾! 崇德博智,出自张衡之《应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huǒ],而耻智之不博。”意为崇尚道德、博取智慧;取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之意。寓含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办学理念,体现了校训的本质属性,尤其是出自防灾减灾科技鼻祖张衡之文章,则寓意更加深远。 “扶危定倾”是一句成语。原意谓匡救危急倾覆中的国势。 《周书?梁御传》:“宇文夏州英姿不世,算略无方,方欲扶危定倾,匡复京、洛”。《孽海花》二七回:“但我为扶危定倾起见,决不学京朝名流,只顾迎合舆论,博一时好名誉,不问大计的安危”。亦作“扶危翼倾”:《周书?武帝纪下》:“昔魏室将季,海内纷崩,太祖扶危翼倾,肇开王业。” 扶危定倾,既寓含了办学理念——培养经世安邦的栋梁之才(原义);又凸显了办学特色——防灾减灾、扶危救难(引申义)。个性强烈、导向明确,对训导师生巩固专业思想、立志献身防灾减灾事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源于“张衡文化”和“张衡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传统文化;符合“要反映办学理念和寓含训导之义两大要素,以及有出处、有涵义、有文采、有气魄四有要求。”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第七卷第四期齐福荣的《关于我校校训的思考》 其它有关地震学的定义: 地震学 ——是研究固体地球的震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科学,是数理科学与地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是专门研究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如何预测的科学。 ——研究地震预报和预防、地震成因和分布以及与地震有关的各种物理现象的科学。 ……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其中99%以上人感觉不到,人感觉到的将近1万次,仅有100次左右造成灾害,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但地震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特别严重,据统计,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所有自然灾害54%,所以说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 有史以来我国共发生过18次8级地震 我国是个地震多发国家,有记载以来发生震级M≥8.0地震共有18次,自公元前1177年至公元1969年,除资料不确切外,共发生震级M≥5.0地震2097次(部分数据为史料推断)。1970年至2007年年底,中国(含边界附近)共发生震级M≥5.0地震约4500余次(真实记录)。 (资料来源科学出版社1977年出版的《地震学基础》第9~10页,部分资料来自中国地震目录,CEIC.制图) 资料来自中国地震网(/contents/background/background4.jsp) 我国地震震中的分布 下图所示的是全球的主要地震带,其中黄色部分:环太平洋地震带;蓝色部分:欧亚地震带);绿色部分:海岭地震带 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在1931年富蕴8级地震时的错动 山脊被错情况 光复国中操场 太阳地震学 虽然把地震计安放在太阳上是不现实的,但可能通过测量谱线的多普勒位移来检测太阳表面的振荡。1960年,RobetLeighton第一次做了这样的观测,他发现太阳表面以约5分钟的周期连续地振动,且在小的空间波长里是不相干的。这些振荡最初被解释为是由太阳表面附近局部的气体运动所造成的,但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些研究提出,这些振荡是在太阳里捕获的声波所造成的。这种设想在1975年因观测的振动图像展示出与预测的太阳自由振荡图像一致而得到进一步证实,太阳地震学领域也由此产生。与地球不同,由于很少观测到类似地震那样的脉冲源,且声的能量激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分析是很复杂的。然而,所提出的简正模型地震学的许多分析方法仍然可以用。现在关于太阳径向速度结构已经有了较好的约束。仪器设备和目标明确的实验的不断改进可能使关于太阳速度结构时空变化分辨率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突破。最近几十年太阳地震学已经成为探索太阳结构的最重要的手段。 1875年在意大利研制了第一台有时间记录的地震仪; 1892年研制出记录地震动随时间变化的地震仪,1897年加州的里克天文台内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立和管理的北美第一座地震台上安装了该仪器; 1898年维歇特研制了第一台有粘滞阻尼的地震计; 1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