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防治工作指南.ppt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防治工作指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监测及预防控制指南 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11.4 主要内容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工作背景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扩大监测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工作背景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背景: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湖北、河南两省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 命名:由于该病毒命名和进一步确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 一、目的 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 指导各地做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 二、疾病概述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一)病原学 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二)流行病学   1. 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2.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3. 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4.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三、诊断、治疗和报告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诊疗方案和《中医诊疗方案做好诊断和治疗。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诊断标准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疑似病例的报告疾病类别应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对于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当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条目下的 “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进行报告或订正报告。   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四、实验室检测 五、流行病学调查 六、预防控制措施   (一)加强病例管理,降低传播风险。一般情况下无需对病人实施隔离。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在抢救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病人血液直接接触。   (二)开展各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提高防治能力。各地应当开展对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发现、识别、报告和治疗能力;提高疾控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能力。    (三)加强检测,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及时采集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目前只有省疾控有能力,市疾控尚无法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 (四)做好公众健康教育,提高防病知识水平。积极、广泛地宣传疾病防治和蜱等媒介昆虫的防制知识,使广大群众掌握最基本的预防常识,保护自己,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手段,使公众正确对待疾病的发生,避免疫情发生后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蜱防制宣传要点《指南》见附件。 (五)做好媒介控制工作,降低传播媒介密度。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环境清理,必要时采取灭杀蜱等措施,降低生产、生活环境中蜱等传播媒介的密度。 附件: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