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总结
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例析 一、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动词的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情形。 (一)动词的宾语前置 (二)介词宾语前置 (一)动词的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己知→不知己)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不余欺→不欺余) ④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莫之许→莫许之)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曷”、“胡”、“恶”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操何) ②沛公安在?(同上)(安在→在安) ③子何恃而往?(彭端淑《为学》)(何恃→侍何) 3.用“之”把宾语提到前边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惑之不解→不解惑) 4.用“唯……是……”表示宾语前置 ①唯利是图(唯利是图→图利) ②唯命是从(唯命是从→从命) 5.没有标志的宾语前置 ①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你既然如此记着我) ②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孔雀东南飞》)(见丁宁→叮咛我。以上两例中的“见”指代“我”) 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见背:背弃我) (二)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1.在文言文中,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往往提前。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谁与归→与谁归)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何以→以何) ③客何为者也?(司马迁《毛遂自荐》)(何为→为何) 2.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是以→以是) 3.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东向坐→向东坐;南向坐→向南坐) 二、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这种语序古今一致。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之为“定语后置”。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使报秦”是“人”的定语。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好事”是“少年”的定语。 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烧溺死”是“人马”的定语。 ④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雁荡”的定语。 ⑤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史记·毛遂自荐》) “门下有勇力文武备”是“食客”的定语。 2.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能不易其志”是“缙绅”的定语。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是“石”的定语。 5.没有标志的定语后置 ①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五”是“人”的定语,“八”是“窗”的定语。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十二”是“金人”的定语。 三、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于+名词 “于”译为“在”,表处所。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设九宾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译为“比”,表比较。 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于”译为“对”,表对象。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终不敢加兵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何快于是(《齐桓晋文之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于”译为“向”,表对象。 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而耻学于师。(《师说》) “于”译为“在”,表范围。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译为“在”,表对象。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列传》) “于”译为“到”,表对象。 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平原君使者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