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本科.ppt

  1. 1、本文档共10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学总论本科

彭 康 PENG Kang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教授(中药学)、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 原中药方剂学教研室主任 原全军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医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综合医院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编委 电话及传真学院)医院) Http:///pkang12 Http:// E-mail: pkang12@ 工作简介 科研方向:中药防治缺血性脑病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临床专科:中医脑病及内科杂病。 长期从事本科及研究生《中药学》、《方剂学》教学,中医脑病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近年来,发表论文60余篇(SCI3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军队科技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管理局科学基金和广东省部产学研课题5项。擅长治疗各种头痛、眩晕、失眠、神经衰弱、癫痫、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脑损伤及脑手术后综合症、脑萎缩、老年痴呆等,师从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和中央军委保健医臧堃堂教授,诊治肿瘤、哮喘、肝病、慢性结肠炎等内科疑难杂症。1997-1999赴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做访问学者,从事中药药理的实验研究。 《中药学》简介 中药学(The Chinese Materia Medica)是阐述、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中药学》教学要求 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掌握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以及中药的炮制目的、药物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基源、产地、采收及其它炮制方法。 《中药学》教学要求 2.掌握125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和特殊意义者)及其某些特殊用法; 并了解其来源、特殊的炮制方法和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 熟悉90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中药学》教学要求 4. 了解95种较常用药物的功效、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药仅作参考。 5. 比较40对功用相似,来源相同的药物,找出功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 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中药学》教学安排 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10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92学时,实习课4学时(参观中药标本馆、中药圃、中药房等),复习考试4学时。 《中药学》学习方法提示 1.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中药学的学习过程,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 2. 学好各章节概述,掌握各类药物的共性和规律,可以减轻学习具体药物的困难。 3. 学习各种药物时,应以功效为核心,将性味、归经、主治病证和病证禁忌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助于全面理解和记忆。 《中药学》学习方法提示 4. 分清《中药学》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内容,抓住重点,循序渐进。 5. 有毒的药物及特殊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必须专门记忆。 6. 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还必须付出辛苦的劳动,才能达到目的。 总 论 中药: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总 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起源于我们祖先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其积累经历了漫长的由零星、分散而集中、提高的过程,并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传播。我国历史悠久,土地辽阔,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古代本草书籍所载,已逾3000种,经目前整理,则达8000种左右。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原始阶段(先秦时期) 对中药知识的大量积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诗经》、《山海经》 、《周礼》、《五十二病方》 等典籍的有关记载,为本草著作的产生奠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