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ppt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特点、评价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 4、赫氏、勃氏、戈氏改革的异同 5、苏联解体的过程、原因及认识 1986年在苏联流传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而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毙;赫鲁晓夫则把后面的铁轨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 (三)推向绝境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80年代 考点三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 考点三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改革与解体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 2、内容 农业(突破口?):工业 政治 扩大自主权;削减农业税;垦荒和种植玉米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苏共二十大) 3、评价 (1)积极: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消极: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的科学的试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 农业的相对落后; ③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④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⑤ 斯大林逝世 1、原因 材料1 苏共中央全会认为,除了提高全国各地区谷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以外,开垦新土地对于增加谷物生产具有巨大意义。在短时期内增加谷物生产的一个重要的、而且是完全现实的来源,就是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区及北高加索的部分地区开垦熟荒地,以扩大谷物的播种面积。这些地区有大片尚未开垦的黑钙土和栗钙土的肥沃土地,这些土地不需再作多大的投资就可以得到丰收。──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点拨1:赫氏开垦荒地运动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共开垦荒地运动意义。 ①荒地肥沃,土地不需再作多大的投资就可以得到丰收②缓解粮食供应的紧张状态 ③为减轻农民负担、消减农业税,改善农业结构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材料2 在1954~1958年间,苏联共计开垦土地4 000万公顷,约占苏联全部耕地面积的1/5。农业大规模开垦荒地运动在初期见效,1958年获得丰收,当年垦荒区所收获的谷物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但是好景不长,新开垦的土地出现了问题。由于垦荒区地处边陲,人烟稀少,无法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不能使人们长期定居,而且开垦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物力。开垦荒地也破坏了当地原来的生态环境,风沙侵蚀日益严重,所以这种垦荒运动所获得的成果很难继续真正巩固下去。 点拨1:赫氏开垦荒地运动 根据材料指出开垦荒地存在怎样的缺陷和问题。 ①垦荒区因地处边陲,人烟稀少,后力难续,成果难以巩固。 ②破坏生态环境,风沙侵蚀日益严重。 原因:缺乏周密的计划和科学方法,不尊重客观规律。 点拨2:关于赫氏改革 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此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存在什么弊端?体现在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弊端:(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突破旧体制(改革前提两个不变:所有制不变,经济体制不变) ②脱离实际、盲目性大(思想上急于求成) ③缺乏正确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 ④没有结合国情 措施: ①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②提出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 ③政治上全面批判斯大林。 结果: 1964年赫鲁晓夫黯然下台,改革没有成功。 点拨3:关于苏共二十大 1.1956年3月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至少可以指出两点:一是他揭开了盖子,一是他捅了漏子”.你如何理解 ? 肯定:破除了迷信,平反了冤假错案,思想得到解放, 为改革提供机遇和环境 不足:认识的片面性和批判的不彻底性, 造成思想混乱,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困难 2.苏共二十大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中苏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更加注意本国建设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探索的开始。 由此,苏共推行反华政策,中苏关系破裂。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