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世的庄子——兼论庄子为何反对避世与入世.pdfVIP

游世的庄子——兼论庄子为何反对避世与入世.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游世的庄子——兼论庄子为何反对避世与入世

·55· 游世的庄子 ——兼论庄子为何反对避世与入世① 王 焱 内容提要:庄子既反对“江海之士”的避世,即抛弃世界而隐迹山林,因为避世一来有 违命运的安排,推卸了人所应承担的诸如“事君”、“养亲”等最起码的责任与义务}二来太 过刻意,且往往止于逐末,更有甚者,还有可能以隐邀名,以名渔利。庄子也反对儒家的入 世,即卷入国家政治生活而居于庙堂,因为一来入世无效,乱世之乱,绝不会因个人的介入 而得以整治;二来入世会对自身生命构成心灵上与身体上的藏重戕害。故此,庄子倡导游 世,游世乃是一种既顺应这个社会,又不丧失自我追求的处世态度,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 “顺人而不失己”,“外化而内不化”。“在世”而非“入世”,“远世”而非“避世”的“游世”之 道,成就了庄子在乱世之中独特的生命智慧。 关键词:庄子 游世避世入世 庄子既反对“江海之士”的避世,即抛弃世界而隐迹山林,也不赞成儒家的人世,即卷入国家政 治生活而居于庙堂,而是主张藏迹于世界的世俗生活当中,又与这个世界保持距离。据此,我们可 以用庄书中本有的一个词——“游世”,来概括庄子的处世之道。“游”,既是“若即”又是“不即”,既 是“若离”又是“不离”。陈鼓应曾指出:“庄子处于人间世则表现为一种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艺术 性的游世态度。”②是的,庄子游世态度的艺术性,正在于他与世界所保持的适当距离。这个距离既 可以保证其承担所必须承担的如“事君”、“养亲”等责任与义务}又可以保证其生命远离危险,实现 其“逍遥游”的人生理想。 一、反对避世 很多人都误以为,庄子狂放超迈,遗世独立,如大鹏翱翔于九万里苍天之上,视世俗社会如敝 屣,殊不知庄子很清楚地意识到世俗社会是无法彻底放弃的。与儒家一样,庄子很明确地认识到人 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但与儒家陶醉于人的诸种社会关系中不同,庄子更多地只是出于对无可奈何 的命运的接受。在《人间世》篇中,庄子这样写到: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 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大戒”即大法,它“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地存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自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人就被套进 ①基金项目: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2006~2007年度)。 ②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34页。 o本文中《庄子》的引文,皆出自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以下仅注篇名。 万方数据 ·56· 《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3期 命运安排好的“君臣之义”与“父子之亲”的限制之中,不可抗拒,也无法逃避。我们知道,庄子是主 张安命的。既然要安命,那么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就应当对血缘亲情与社会秩序,承担最起码 的责任与义务,那就是“爱亲”与“事君”。可见,庄子并没有将世界当作“身外之物”而舍弃,而是将 其视为与身体血脉相连的存在。 正因为此,表现在早期隐士中,如伯夷、叔齐那样逃避世界、隐居山林的做法,是庄子所不取的。 从社会一般的道德标准来看,离群索居的隐者,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初衷,都会遭遇到一种道德困境。 正如子路评价隐者的一段话“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论语·微子》)所揭示的,隐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是以放弃君臣父子等基本人伦为代价的,而放 弃了基本人伦,就等于放弃了人之为人的起码要求。尽管对于社会的一般道德标准,庄子是颇为质 疑和疏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抛弃了这套人伦法则。对于父子之伦,《养生主》篇中讲到:“缘 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可见,养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赡养父母; 而对于君臣之伦,即使在庄子所向往的“至德之世”中,庄子仍然为君王保留了位置,如《天地》篇中 所说的“上如标枝,民如野鹿”,还有《应帝王》篇中的“泰氏”与“明王”。这都说明,庄子其实在一定 程度上,顺应了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的主流道德意识,如事君、养亲等。既然不能放弃人伦,那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323523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