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一种哲学理论新形态的初步成熟.doc

有关于一种哲学理论新形态的初步成熟.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关于一种哲学理论新形态的初步成熟.doc

  有关于一种哲学理论新形态的初步成熟 有关于一种哲学理论新形态的初步成熟 导读:一种哲学理论新形态的初步成熟 摘要 本文深入地分析了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内丹心性学说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理论价值与实践作用。认为王重阳在总结三教心性说的基础上,用心、性、精、气、神等基本范畴来论证内丹修炼的性功和命功理由,并以先性后命、性命双修、内外功双舍深化心性概念的哲学内蕴,创立了特色蛘明的全真内丹心性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标志着中国哲学的一种理论新形态的初步成熟。同时为全真教的内丹修炼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心性学说;精;气;神;全真教;性命   中圈分类号 B956.3 文献标识码 A  1008-0139(2007)04-0130-07      心性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的一个重大理论理由,它包括儒、释、道三教的心性说。它的发展,是中国哲学体系完善,内涵深化,思辩形式不断提高的表现。其中,道教的心性说是在唐宋之际神仙信仰危机四伏。证仙思想由外丹转向内丹的过程中迅速兴起的,是内丹思想的根本性理论,代表人物为张伯端、王重阳。张伯端倡三教合一,以其心性说证先命后性的内丹修炼术,使这一道教理论新形态的哲学体系建立。王重阳在总结三教心性说的基础上,用心、性、精、气、神等基本范畴来论证内丹修炼的性功和命功理由,并用先性后命、性命双修、内外功双合来深化心性概念的哲学内蕴,创立了特色鲜明的全真内丹心性理论,为道教内丹思想提供了成熟的心性学说,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      一、迎接禅宗心性说的挑战      中国的心性说发端于孔孟。在先秦儒家的著述中,心、性有两层含意:一是自然属性的含意。心。有时指人的思维器官。《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有时指人的思想、意念。《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性,则多指人与生俱来,天然成就的本性。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荀子解释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也引伸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一种哲学理论新形态的初步成熟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整理提供,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点。孟子所说“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即是此意。严格地说,自然属性的心性,并没有哲学作用,它只是表达人的思想或精神状态的语言符号,如杜甫诗:“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真正有哲学作用的是心性的第二层含意,即道德的属性。将心性赋于道德属性,并形成儒家心性学说是孟子。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存在于人的心或思想之中,人生而性善,具有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性上具有这四种善端,就区别了人与动物,就具有了良心。由于后天环境(如物质 )的影响。掩盖了善性,世上便有了邪恶。他主张通过“寡欲”和“养浩然之气”,来克制过多的物质 ,培养一种高尚精神力量、意志品质。来“求其放心”。找回善端,这就是“养心”。孟子要求人们充分运用理性克制 ,“反身而诚”,即“尽心”。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从天赋道德的立场出发,开创了儒家心性理论,后世儒家学者又在心性之中列出了仁、义、礼、智、信等条目,发展出诚、敬、独慎等修养工夫,心性说便成为了儒学中的热门话题。   佛教传人中国后,魏晋南北朝时开始了佛性的讨论。隋唐时期,天台宗、华严宗也对佛教的心性进行了探索,而禅宗的出现,则把心性说进一步推向深入。他们把明心见性与现实解脱成佛直接联系起来,丰富了心性说的内容,构筑了心性说理论的基本框架。首先,禅宗把“心”提到哲学本体的高度。“心即真如”,“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可以产生并包含万种色相。其次,禅宗吸取儒家性在心中的说法,提出了“本性即佛”。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本性即佛,离性别无佛”,“自心是佛。更莫狐疑”,指明了人们热切期望达到的理想境界就在自己心中,成佛不在来世而在今世。其三,在策略上,禅宗提出了顿悟而明心见性。说:“当起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人只要心空无念,通过坐禅顿悟,刹那即可成佛。禅宗融和儒家心性说,从宗教修炼的角度首次把心性理由提到哲学理论的主要位置,使其贯穿于本体论、认识论、策略论诸范畴,这样就使心性理由的重要性凸现出来,迫使中国思想界不得不行动起来。共同来探讨这一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重大课题。   首先迎接这一理论挑战的是理学。周敦颐主静“立人极”,提出“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将韩愈的“性三品”改造为“性五品”。认为,人只要心灵虚静,就能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