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探讨天坛建筑美与中国哲学宇宙观.doc
探讨天坛建筑美与中国哲学宇宙观
探讨天坛建筑美与中国哲学宇宙观 导读:把握的用意,由南至北为天坛最佳游览路线。古人为什么把冬至祭天放在先?古人根据对天的观测发现,从冬至这一天起太阳开始向北移动,天由阴转阳,万物复苏,所谓“一阳资始,万物更新”,总结为《易经》乾卦卦辞的一般理论,即是“乾,元亨利贞”,意思是乾为天,尊天顺从天道,于是就:元初安泰,亨通顺利,普受恩泽,永保太平。这一重视初始 〔摘要〕文章以天坛主要建筑——圜丘坛、祈年殿、皇穹宇为例,从天坛建筑的形、色、声、数乃至整体布局等多方面的审美视角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哲学宇宙观思想,阐述这一哲学宇宙观思想是如何通过天坛的具体建筑形制及在其中所进行的祭天仪式,意在对人的引导,由此形 天合一的太和终极境界。
〔关键词〕天坛;建筑美;中国哲学宇宙观
〔〕A〔〕1008-2689(2007)01-0157-05
中国哲学宇宙观思想高远恢宏,其精义是对在天地之间活动的人类言行提供一个根本方向性的指导,并最终达到一个人天合一的太和境界。这一哲学宇宙观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而中国古代建筑是其物化的形式,其建筑中尤以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北京天坛最为突出。作为一个重要的祭祀场所,天坛以象征手法完美地表达了中国哲学宇宙观,以至使建筑与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水 融达到了共臻其美的境地。
一、整体布局与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初迁都北京之时,当时皇家实行天地合祭制度,故原名天地坛。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颁立京华四郊分祀天地的新祭祀制度,因而四年之后天地坛更名为天坛。
天坛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形①,北面围墙高大,半圆形;南面围墙略低,方形。这是传承“天圆地方”说的古制,又寓意“天高地低”、“天尊地卑”②。
天坛建筑群落如同中国其他古建筑一样,由一根主轴线贯通。这根主轴线上分布着南北两个主要的建筑群落,南部为圜丘坛,北部是祈谷坛,中间被一条高4米,宽30米,长360米的“丹陛桥”连通。
南端的圜丘坛,是皇帝冬至时分祭天的场所,周围被两重矮墙环绕,内墙圆外墙方,又一次强调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两重矮墙四面正中均辟棂星门,每组三门,共24座,是24节气的象征。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辞海》曰:灵星主谷,祭灵星是为祈谷报功。汉高祖刘邦始祭灵星,后来凡是祭天前先要祭祀灵星。棂星门多用于坛庙建筑和陵墓的前面,门框为汉白玉石造,上饰如意形云纹板,有“云门玉立”之美称。[1](142)双层围墙和双层云门重重拥立,覆以蓝琉璃筒瓦的围墙不高,只及肩耳,门上云纹飘逸似乎天上白云触手可及,烘托的是一种踏祥云登临天界的清朗感觉。
北端的祈谷坛,是皇帝孟春时分祈谷的场所,周围被方墙环绕,主体建筑祈年殿座落在圆形台基之上,仍是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表达。该殿最初作为天地合祀之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祭天地在中国所有祭祀活动中位列第一,故名大祀殿。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建圜丘坛,此后冬至大祀改在圜丘坛举行,大祀殿在后来被改建成大享殿,成为祈谷专用的殿堂。清代时,乾隆认为“大享”之名与祈谷不符,遂命名“祈年殿”,并将三层屋顶全部换成蓝色琉璃瓦,与蓝天相应,喻意此处是皇帝专门祭天祈祷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地方。
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制度、设施都受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宇宙观思想的制约。同样,天坛建筑从形制到祭天时的供品也无不出自古人对“天”“地”的理解。除了整体布局喻意天圆地方以外,古人称祭天坛为“圜丘”(音圆通圆),祭地坛为“方泽”。明清祭天时的供品“苍壁”也依天圆之意,苍通青,为天的颜色;璧是中间有孔的圆形扁平玉器,玉是石之精,石是天地之精。敬献“苍壁”为祭天时必备的礼仪,象征将人们创造的财富呈报于皇天上帝,故祭天典礼也称作“苍壁礼天”。[2](4、121)
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源远流长,自伏羲时代就己经产生,在距今5000年前的辽西红山文化遗址中已经发现了最早象征天地的天圆地方祭坛[2](107)[3](261)。但是对天圆地方绝不可望文生义作具体形状的理解,即不可理解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它其实指的是测天量地的策略。“天圆”指测天须以“圆”的度数、即圆周率来计算,古谓“三天两地”的“三天”指的即是圆周率;“地方”指量地须以“方”来计算,“两地”即“方”,指边长乘以边长。[3](278)数术学家陈维辉先生在《邹衍阴阳学说》一书中指出“规为天,矩为地,‘大环在上,大矩在下’表示天圆地方,规矩图数之来由。”[3](253)古人对伏羲、女娲氏的记载与留下的画像,均是以伏羲执规、女娲执矩和人首蛇(龙)身的形象传予后世的。伏羲执规代表“圆”为测天之工具,女娲执矩代表“方”为量地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