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文士的塾师生活与底层写作——以蒲松龄为例.pdf

论清代文士的塾师生活与底层写作——以蒲松龄为例.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清代文士的塾师生活与底层写作——以蒲松龄为例

2012年3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2012 of Vol_29No.2 第29卷第2期 Journal Sciences) ShanghaiUniversity(Social 1007-6522.2012.02.010 doi:10.3969/j.issn 论清代文士的塾师生活与底层写作 ——以蒲松龄为例 姚 蓉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以文学家名世的蒲松龄,其终身职业是私塾教师。蒲松龄选择这一职业,既解决 了生计问题,又有较充裕的时间准备举业。但蒲松龄屡试不中,只能以塾师终老,一直徘徊在 士阶层的底层。可以说科举失败,是蒲松龄展开底层写作的一个重要根由,而蒲松龄的创作, 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塾师科举蹉跎、择业艰难、经济窘迫的生存状态。探讨蒲松龄文学的底 层写作特色,可以揭示中国传统社会底层文人的职业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关键词:清代塾师生活;蒲松龄;底层写作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2)02-0110一11 明朝和清前期,是中国私塾发展的鼎盛 及家庭的经济生活。他们留下的许多文字 时期。当时的国家文教政策、书籍供应及民 及创作的许多文学作品,也因此打上了他们 众对教育的有效需求等因素相互作用,产生 所经历的底层生活的烙印,成为那个时代极 并维持了一个庞大的民间教育市场,带来私 具特色的“底层写作”。本文即以清代著名 塾教育的繁荣,为明清文士提供了广阔的就 的“聊斋先生”、从事塾师职业长达40余年 业空间,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塾师队 的蒲松龄(1640一1715)为例,从科举历程、 伍。llJl9-26这个队伍中的大部分文士,是没职业生涯、经济状况等方面来分析探讨其职 有获得科举功名的读书人,多属家境清贫的 业活动与个人命运、文学创作的关系,借以 下层文人。他们多在乡村设馆,收入微薄, 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底层文人的生活与创作 或者且耕且教,或者兼营他业,以支撑本人 状况。① 收稿日期:2011-04-01 作者简介:姚蓉(1972一),女,湖南长沙人。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①底层写作是近几年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热门话题,意指关注社会弱势阶层的文学写作。本文借用 “底层写作”一词,主要是因为蒲松龄的底层生活状态对其思想与创作有较大影响,其文学作品中有不 少反映生活艰难、社会黑暗的篇章,与当代底层写作具有某种相似性。本文有关蒲松龄生平和诗文,采 用盛伟编《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为节省篇幅,所引蒲松龄诗文,只注篇名。 ——1 10—— 万方数据 第2期 姚蓉:论清代文士的塾师生活与底层写作——以蒲松龄为例 人自信心的严重打击。一次次地从希望到失 一、多次落第的科考历程与失意的科举叙事 望乃至绝望,使蒲松龄对科举考试积怨渐深, 科举制度作为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从 其诗歌中关于科举的叙述,也表明了这一点。 隋朝大业元年(605)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在康熙十一年(1672)去济南府的赶考途中, 十一年(1905)终止,在中国古代社会实行了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