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摄摄像、录像机产品系统历史和发展
摄录系统历史和发展系统, 摄录, 历史, 发展转帖:摄录系统历史和发展(一)摘要:本文结合一些珍贵的图片资料较系统地介绍了摄录系统的发展,着重叙述了从早期的四磁头模拟方式记录的录像机到数字标清摄录系统、数字高清系统的发展历程。对各个发展阶段中常用格式的性能、代表机型、发表时间等参数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并对未来摄录系统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描述:贝尔德早期电视方案摄像机和录像机是制作电视节目不可缺少的设备,其中摄像机起着将景物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作用,而录像机是将电视信号转换为磁信号的设备。自从英国人贝尔德(Baird)在1928年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彩色电视方案以来,至今已过去了七十多个年头,电视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期间我们不得不提及美国人戈德马克(Gold Mark)在1940年发明试播的一种称为场顺序制的彩色电视(CBS制),由于频带带宽和黑白电视不兼容,所以在当时拥有大量黑白电视用户的美国得不到推广,但却为实用彩色电视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制与黑白电视兼容的NTSC制。1953年12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了NTSC兼容制彩色电视,并以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的缩写命名,开始了彩色电视的新时代。NTSC制先后被美、日、加拿大和北欧诸国采用。被普遍采用的NTSC-M制场频为60Hz,帧频30fps,每帧525行,视频带宽4.2MHz。为克服NTSC制对相位失真的敏感性,1962年,前联邦德国研制了一种采用逐行倒相的改进方案,即PAL制(Phase Alternation by Line),并于1967年正是采用PAL制广播。1972年,我国决定采用PAL-D制作为我国电视制式。其场频为50Hz,帧频25fps,每帧625行,视频带宽为6MHz。几乎与此同时,法国经过7年的研究 ,于1966年正式定型了SECAM制(法语SéquentialCouleur à Mémoire的缩写)即顺序传送与存储彩色电视系统。与以上两大制式相比,主要区别就是色差信号的传送方式不同。法国和东欧、前苏联等国家采用了SECAM制进行广播。三大制式分别为世界各国所采用,称为当今三大兼容彩色模拟电视制式。如今,全兼容电视机已十分普及,而制式的不同,使得摄像机、录像机在设计时一些物理量参数选取、信号调制方式等方面会有所不同,做到全兼容是十分困难且没必要的(本文中提及的技术参数如无特别说明皆为PAL制标准)。描述:摄像管和CCD体积比较描述:CCD电耦合器件从上世纪30年代第一支摄像管问世以来,随着新摄像器件的不断开发,电视摄像机也得到不断的发展。50年代,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先后发明了超正析摄像管和视像管,提高了摄像机的灵敏度和清晰度。到60年代,荷兰飞利浦公司研制出氧化铅摄像管,为摄像机高性能化、小型化奠定了基础。进入70年代后期,作为摄像机中关键器件之一的摄像管也正在被更小巧的固化摄像器件所代替。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CD(电耦合器件)以及由松下推出的综合前两者优点的CPD(电荷引动器件)摄像器件相继诞生。与CD相比,MOS受技术上的限制,容易出现杂波,只适合做低档摄像头,而CPD也未能推广。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摄像器件以其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可靠性高、工作电压低、无图形扭曲及灼伤,不受电磁场干扰等一系列光导式摄像管无法比拟的优点,在电视摄像机中得到广泛应用。 自197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宣布发明了第一块CCD固体摄像器件后,世界各大专业公司及科研机构都致力于各种实用性CCD的开发,并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CCD像素数到1978年时候已发展到12万,开始走向了实用化的道路。1980年1月,SONY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CCD摄像机——XC-1,内置12万像素的ICX008 CCD,被安装到了日航的大型客机上。1983年美国RCA公司推出的三片式CCD摄像机己接近和达到三管式摄像机的指标,揭开了摄像机的新篇章。此后,SONY、NEC等公司纷纷推出25万、38万、44万、48万等高像素的摄像机用CCD。到1992年,高分解力的第四代CCD已投入使用,典型产品是SONY 62万像素的Hyper HAD(空穴累积二极管) 100型FIT式CCD,有效像素为980×582=570360个。2001年出现的120万像素Power HAD EX CCD ,进一步减小了垂直拖尾,灵敏度也相应提高,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仍能达到较高的信噪比。如BVP-E30P,它是迄今为止最高端的标清演播室/转播车用便携式摄像机之一,拖尾电平为-145dB,信噪比为65dB,灵敏度达到F11.0。而目前高清晰度电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