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XH第4章酸碱滴定
分析化学
第四章 酸碱滴定
(Acid-Base Titration)
第一节 概述 P38
酸碱滴定(acid-base titration):以
质子传递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关键问题:
1、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
2、指示剂的结构与性质
3、终点的确定
第二节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一、酸碱质子理论
1、酸碱定义和共轭酸碱对
酸碱质子理论 (acid-base proton theory ):
酸: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
碱: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
酸碱之间具有共轭关系,HA是A 的共轭酸,
- -
A 是HA的共轭碱,HA-A 称为共轭酸碱对
2.酸碱反应:酸碱反应实际上是两个共轭
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反应 :
酸离解:酸在溶剂 (如水)中发生的质子
转移反应;
碱离解:碱在溶剂 (如水)中所发生的质
子转移反应。
例如,HAc的酸离解反应为:
H 0是两性物质,在H 0分子之间也可发生
2 2
质子的转移,即一个H 0分子把质子传递
2
给另一个H 0分子。
2
称为水的质子自递反应。反应的平衡常数
称为水的质子自递常数,或称水的离子积
(K),即
w
3.共轭酸碱对K 和K 的关系
a b
一元弱酸HA在水溶液中的离解为
-
HA的共轭碱A 在水溶液中的离解为 :
故pK + pK =pK ,25℃时pK =14.00
a b w w
二元酸H A在水中逐级离解:
2
多元碱A2一也将逐级接受H+
共轭酸碱对的K 和K 之积等于K
a b w
二、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
分析浓度(analytical concentration):
分析浓度是指物质的总浓度,以符号c表
示。平衡浓度是指平衡状态时溶液中溶
质的各种型体的浓度,用符号[]表示,
溶质各型体的平衡浓度之和必等于其分
析浓度。
例如:在0.1mol /L HAc溶液中 :
酸的浓度和酸度
酸的浓度:酸的分析浓度,即酸的总浓
度,包括已离解酸的浓度和未离解酸的
浓度。
酸度: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当其浓度
很小时,常用其负对数即pH值表示。
1、一元弱酸(或碱)溶液
分布系数(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在
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可用各型
体存在的平衡浓度与溶液的分析浓度的
比值表示。用表示。
一元弱酸(或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
-
例如,醋酸在溶液中只有HAc和Ac 两种型体存在,
若分析浓度为c(HAc) mol /L,其离解平衡为:
一元弱碱分布系数:
NH • H O = [NH •H O] / ([NH •H O] + [NH +] )
3 2 3 2 3 2 4
- -
=[OH ]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VRV系统选型方法.pdf
- VS2010经验学习总结.pdf
- w10产品使用手册.pdf
- W5500网络扩展板教程.pdf
- W5100模块手册.pdf
- Waters 2475 荧光检测器使用指南(中文版).pdf
- V刷-V27拆机报告.pdf
- Waters Alliance e2695 操作流程.pdf
- Waters液相分析方法开发.pdf
- WayTone天翼对讲集群调度系统 D200 V2.0操作手册.pdf
- 第18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docx
- 第15讲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docx
- 第13课时 中东 欧洲西部.doc
- 第17讲 第16 课三国鼎立.docx
- 第17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带解析.docx
-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9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 2024_2025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备考试卷文含解析.docx
- 山西版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5课时企业与劳动者教案.docx
- 第16讲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带解析.docx
-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