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发展
第六节 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的发展 一、指示代词的发展 (一)上古指示代词 1.近指代词:之、此、斯、是 之:作定语,是近指代词,等于现代“这”。《诗经·周南·桃夭》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之”又可放在动词前,复指前置宾语。“云谁之思,西方美人。”《诗经·邶风》 此、斯: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它们的分别最初可能是由于方言的不同。《论语》用“斯”,不用“此”,《孟子》则以用“此”为多。《论语·学而》:“先王之道,斯为美。” 《孟子·梁惠王上》:“此无他,与民同乐。”“此”和“斯”在意义上略有差别,后者意义较轻,有的虚化成了连词,如“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这是“此”所没有的。 是:可作主语、宾语、定语,也能作谓语(教材未提到)。《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良史也,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主语)《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宾语) 《孟子·梁惠王上》:“是心足以王矣!”(定语) 《孙子兵法·势》:“终而复始,日月是也。”(谓语)“是”还可放在动词前,复指前置宾语。“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 一、指示代词的发展 2.远指代词 :彼、匪 彼:用作定语、主语和宾语。译作“那、那里”。不见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诗经》用得多。《庄子·齐物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庄子·山木》 匪:用法同“彼”,主要用作定语,只在《诗经》里出现,译作“那”。《诗经·桧风·匪风》:“匪风发兮,匪车偈兮。” 3.特指代词 :其 其:用作指示代词,也是作定语的,它是特指(非近指,亦非远指),略等同现代汉语的“那种、那个”。它具有特定的意义,古人用它来表示它后面的名词所代表的人物是“适当的”。《论语·为政》:“非其鬼神而祭之,谄也。” 《史记·项羽本纪》 :“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文选·司马迁报任安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李善注:“其人”,谓与己同志】 尔、若:它们都有“如此”、“这样”、“那样”的意思,“尔”在句中可作定语、宾语、谓语、状语,“若”不能作“宾语”和“谓语”。《礼记·檀弓上》:“夫子何善尔也。”《墨子·节葬》:“法若言,行若道。” (二)中古指示代词 1.这:近指代词。又有“者、遮、拓、只”等不同的写法。指较近的时间、地点、人物。《太平广记》卷25引《开天传信记》:“这畔似那畔,那畔似这畔。”《敦煌变文集·燕子赋》:“者汉大痴,好不自知。”《挥尘录余话》:“我遮人马动,便是救他。” 产生的时间:最初产生于唐代,宋以后应用广泛。宋以前通常只作定语,单独作主语、宾语的极少。 产生的来源: (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今‘者番’、‘者回’字,俗以迎这字。”朱氏的意是“这”是由上古的“者”变来的。(2)孙星衍认为“这”,是古文“适”的借字,语源上是“者”。(3)王力先生认为“者”只能放在别的词后面,构成“者”字结构,为何能独立充当句子的独立成分呢?因此是上古指示代词“之”演变过来的。大约到了唐代,有的方言读音起了变化,于是借“这”来表示,或写成“者”、“遮”。 宋元以后的小说、戏曲中就完全统一用这个“这”了。 2.那:远指代词,产生于六朝,唐代只用作定语,宋代始作主语。刘义庆《幽明录》:“那汉何处来?”唐代由“那”构成的复合词有“那边、那个、那里”,宋代有“那般、那样”。“那”来源于上古的“尔”或“若”。来源于“尔”的可能性大些,因为“尔”的用途广泛些。六朝口语人称代词“尔”读音产生分化,书面上逐渐写成不同的字,人称代词作“你”,指示代词作“那”。 (二)中古指示代词 3.这么:唐宋时期的“能、能尔、能许、能样、能底、能亨、能地、能个、如许、尔许、宁许”相当于今天的“这么、那么”。这些字都可能来源于“尔”,它们代表着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方言。 “尔”本来就有“这样、那样”的意义。由于当时“地、底”可以作词尾,所以“能”的后面可以带“地、底”,成为“能地、能底”等形式。(张九龄诗)“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陈师道诗)“数树梅花能尔瘦,一轩残照为谁留?”(杨万里诗)“着花能许瘦,落子不多长。”又“最爱河堤能底巧,截他山脚不胜齐。”(徐子渊词)“他年青史总无名,你也能亨,我也能亨。”(柳永词)“问怎生禁得如许无聊!”(陆畅诗)“天公宁许巧,剪水作冰花。” 4.恁么:唐宋的语录里已经出现,从语音上看就是后来的“那么”。“恁么”最初可以表示“那么”,也可以表示“这么”。《禅师语录》“我不恁么道。”“恁么”在宋元的词曲又写作“恁、惹、恁的”。“早知恁的难拼,悔不当初留住。”(柳永词)在明代《水浒传》里写作“恁地”。 阮小二道:“休恁地说。” 5. “这么”和“那么”出现的时间很晚,但是还未弄清楚它们最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