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墨与书家

墨與書家 陳欽忠 一、白陶殘片上的墨書─以「無彩」為主流的書畫美學 陶殘片上的墨書-以「無彩」為主流的書畫美學安陽出土的一些殷代陶器上也有粗簡的單字,多是數字或器物主人的名字。但有一片碎陶上,有一個以筆墨書寫的大字-祀。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從一九二八至三六幾年之間,在河南安陽縣小屯村發掘殷墟,得到一批包括殷商期和先殷期(約西元前一七五~一一一二年)的陶片近二十五萬塊,在有字的八十二片之中,只有一片是用墨清晰地寫上個「祀」字的陶片,其實也是所有史前和有史早期陶文中僅見的墨書。然而,這一發現似乎並不受到文字學者相對關注,他們最多將它和其他刻劃的文字符號,一視同仁地進行六書的排比分析,像錢存訓先生特別把「祀」字標明出來的,已屬少見。但是就書學的研究而言,這塊用了類似獸毛筆蔈墨書寫的早期文物,對於研究先民的書寫情況,意義十分重大。至少可以這認為,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懂得用墨寫字了。如果進一步把它和同一時期的甲骨文當中塗墨以及寫而未刻的部分合起來看,則更說明了當時用墨的普遍。   雖然,彼時使用的墨,只是後來用作製墨原料之一的碳素單質,與後代精質的墨不可同日而語,但其色質歷二、三千年而不褪,不可謂人類文化史上的一項奇蹟。自此以後,墨的原料自焦炭礦石而松煙軟劑,形製自無至丸至柱而至集錦,用途自書寫繪畫而摹拓印刷,可謂代有增華,不一而足。然而,不論其施用方式為何,一切都是環繞著黑色的墨之使用或欣賞為主軸,而白陶墨書的出土更點出了黑白對映的色調理概念,遠在殷商時期便已滲入中國人的腦中,並且成為民族審美的一大特色。   別的不說,僅就純藝術範疇中與毛筆運用有關的繪畫而言。中國在唐以前的繪畫雖也重視色彩,可是到了盛唐著名詩人王維首創水墨山水畫,以多變的筆墨情趣,表現出非彩色所達的藝效果之後,用墨作畫的秘奧開始被揭發,畫聖吳道子「善於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被視為墨法技藝的巧手,處在中晚唐之交的張彥遠,更在理論上提出了「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的驚人之論,要求畫家在單一的墨色中創造繪畫的色彩,是何可思議的事情。也就是在如此深沉思考的奠基之下,此後一千年,中國的繪畫竟以「無彩」做為主流,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   而書法更是黑白色調觀念世界的開拓者與實踐家。陶文甲骨文而外,簡牘、帛書,縑素書等,莫不伴隨著墨的使用而在書史上留下。熠耀動人的光采。到了東漢,更在一群士人競相創作草書的狂潮中,一舉將書法推上了藝術的宮殿,「十日一筆,月數丸墨」,趙壹的(非草書)為當時人醉心學習草書的實況留下了見證。也正是在這個「墨改重膠松煙,硯用墨丸研磨」的時代,蔡倫發明書寫用紙的時代,墨的濃淡枯潤、燥濕飛白酣飽,在虛虛實實、有有還無之間,借著毛筆的彈性與紙的散滲性,做了各種可能的試驗。此後不論尺牘、橫卷、立軸……等各種書法形式,皆以白紙墨書為基調,數千年而不改,而且始終與外來文化無關,保留了最純粹的中國傳統藝術面貌。   如今,人們展卷而書,所用即自古相沿的紙筆墨硯,所書則是奕葉流傳的特有形象化文字,隨意臨碑帖,亦皆鳳昔典型,而所成就的白紙黑字書法作品,更屬累世不移的欣賞對象。一筆在手,如親古人謦欬,書法被認為是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藝術,上列因素,至關緊要。然而,有誰會想到,這卻是在兩千多年前的一個偶然機緣,由一位不知名作者在白陶上的信筆塗鴉所決定了的。天壤間奇巧之事,熟逾於此。附圖一 殷白陶殘片墨書「祀」字,距今兩千多年前的墨書實物。開啟了往後中國書畫以無彩為主流的美學天地。 ? 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張芝之筆,左伯之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後能逞徑丈之勢。 三國時韋誕善製墨著稱,他吸取前人經驗,又創擣杵入膠之法,對後世影響極大。這裡,韋誕把自己所製的墨和張芝筆左伯紙並稱,可見他自視的不凡,不僅如此,還可看出他對自己的書法相當自信。事實上韋誕的書名的確很高,唐張懷瓘《書斷》說他「諸書並善尤精題署」,世說新語記載一段韋誕為魏明帝凌雲殿題額,頭髮盡白的故事,流傳甚廣。又傳說他與鍾繇、邯鄲淳等人於曹操幕中討論書法,鍾繇於韋誕座中見蔡邕筆法,苦求不予,竟至拊胸嘔血。其後韋誕死,鍾繇暗中令人發其墓,始得之。鍾繇後來書名大顯,是否和此有關,我們不得而知,但卻可以看出當時鍾繇是自認於韋誕一籌的。   對於像韋誕這樣一位大書家又兼製墨高手的人物,索他造墨的心得,應當有助於了解魏家書法用墨的祈嚮。南朝書家蕭子良曾在給王僧虔的信上說:「仲將之墨,一點如漆」,透露了韋誕墨的特性:黝黑而泛有光澤。正是從此開始,中國書法的用墨即以烏黑發亮為極則,這是書史的一大關鍵,不容小覷。例如此後王僧虔<筆意贊>就說:「漿深色深,萬毫齊力」,認為飽濃墨,根根筆毫都起作用,寫來才能暢。唐詩人李白也有「蘭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之句,則是在烏墨之外,讚嘆其奇麗的光澤。初唐大書家歐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