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国民公德的影响
浅析国人公德意识薄弱的原因 ——传统思想文化影响 声明: 本次所讨论的国人公德意识薄弱是“泛泛而论”,既非一概而论,也非片面攻击,只是就当下客观存在的、舆论关注的现象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与思考,在当今若干方面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仅供交流参考,绝无刻意贬低、引起争议之意。 仁、义、礼、智、信 约之以礼,恭敬谦让 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者无不爱也, 急亲贤之为务 治则进 乱则退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位改良先锋的认识: 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浅观《论语》、《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出者,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我国民中,无一视国事如己事者,皆公德之大义未有发明故也。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十) 儒家道德的根干 ——“仁” 众所周知,儒家道德根干范畴的“仁”。“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能行仁,行仁就是有道。人之所以能行仁,是因为仁是内在于人的德性; 仁的内涵是爱人,但是,在儒家那里,爱人并不是毫无限制的行为, “仁, 亲以为宝”,显然,它是以血缘亲情为重心的行为,即“亲亲,仁也”。“亲亲”彰显的无疑是血缘的特性,也就是说,仁的具体实践是围绕人的血缘性关系而具体展开演绎的。 儒家道德的根干 ——“仁” 爱人在现实生活里以“事亲”“尊亲”为依归,所以, 这种情结就成了单一的血缘孝情,而且这种孝情会随着人的角色场所的移动而毫不变动地迁移到其他一切领域,如君臣关系。“相对于“兼爱”的“无有私”,爱人则是“有私”的行为。 这里虽然存在着从“泛爱众” 的可能,但儒家道德本身没有昭示如何在爱亲的同时又爱人具体方法。因此,本有的“泛爱众”的因子只能在“事亲”“尊亲”为大的境遇里趋于自然夭折的境地。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为了父子之间的血缘情结而无视事实,以相互隐瞒为“直”的品行,事实上是十足的“偏”的典型表现。,在父子之间,血缘情结永远是真理的代表. 儒家道德的根干 ——“仁” 儒家道德中的圣人都有某一方面的个人品质,能够在外在环境污浊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清白,就是上面所说的隐居、出走他方等,这实际上不应该作为健康的品性来肯定并提倡,因为在本质上是不健康的,是对群体责任的放弃,是自我保护的巧妙形式,也就是梁启超所总结的“独善其身”,推动社会的进步仅有这个是远远不够的。 儒家社会生活中涵蕴着独特的“公德”的理念和表现。古文《尚书·周官》说:“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由于儒家的社会生活是伦理笼罩的生活,所以儒家的“私”与“公”总是要在伦理生活中显现:其一,如果一个人为了一己的利益不去履行对伦理共同体(家庭、国家、民族)的义务责任,就会被判认为是“自私”;二,如果一个伦理共同体或其成员,为了自己立场上的利益,拒绝履行对高于自己层级的伦理共同体的义务责任,也要被判认为是“私”的表现。 这种道德理念,在儒家的社会生活中还是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共识。然而在儒家社会生活中,家庭伦理共同体成员的幸福占据着人们生活实践的中心。国家、民族有高于家庭的价值经常是作为一种文化自觉存在于集体意识之中,不是也不能像家庭生活形态那样被时时真切感知,特别是当社会处在一种伦理秩序混乱境况下,更是如此。这种公德意识,往往是在国家、民族之伦理共同体处于存亡续绝的危机中,家庭的伦理存在也被撼动时才被激活。 儒家道德里虽然包含公德因子,但是,由于把‘修身’作一切的根本导致儒家社会生活中的对私德的过度重视。儒家社会生活中的公德缺弱是在两种情况下发生:其一,是就伦理生活领域而言,儒家成员通过血缘关系等来获得伦理认同,但是社会成员的生活更多地对家庭责任、义务的践行,对国家、民族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就被削弱。其二,是就公共生活领域而言,这是指一个没有(不考虑、不涉及)任何伦理性关系联结的。在这个领域,儒家固有的通过伦理关系的网络实现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的途径发生障碍显现出明显的公德缺弱。 儒家所提出的、恭敬谦让, 以和为贵、和谐相处, 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尊老爱幼、扶贫济弱等社会公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在当今社会结合当下国情在人们的生活实践和行为选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和道德氛围的形成, 对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谢谢观赏 *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苏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知识点清单.docx VIP
- 修剪指甲教学课件.pptx VIP
- NB∕T 20006.4-2021 压水堆核电厂用合金钢 第4部分:反应堆压力容器接管嘴用锰-镍-钼钢锻件.pdf
- 《智慧仓储管理》课程标准.doc VIP
- 中国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非药物干预防治指南(2025年版)PPT课件解读(2).docx VIP
- 13《少年中国说(节选)》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VIP
- 【行业研究报告】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研究报告-2022年4月.pdf VIP
- 品种混杂退化原因PPT.ppt VIP
- 储罐内壁升降作业平台施工方案.doc VIP
- 【竞品分析文档】中国元宇宙产业竞品分析报告-2022年4月.pdf VIP
文档评论(0)